中医为什么一直停滞不前?

文/刘尊元

严格来讲,中医也并不是一直没什么发展,只不过这种发展微乎其微,没有重大的变革和突破。

一、全凭个人经验。中医一直停留在全靠个人经验的一门手艺型学科,象任何手艺一样,传承是个致命伤。唯一的方式就是写医书,但每个人的情况不尽相同,所记载的方法因人而异。个人经验不准确,不客观,影响的因素太多,这就造成了医书的有效性大大降低。所以还是只能靠自身的经验积累,这就进入了一个死循环,后人很难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推动中医发展。

为什么大家只认老中医,就是这个原因,从医经历太重要了。当然现代医学也很注重,但在初期可以去查看海量精确详实的研究数据,这点是中医比不了的。

二、医道同修。这一条就把很多人挡在了大门之外,为什么我把它排在第一位,古之大医,最上导引、其次按跷、再次针砭,最后才是汤药。还有人说,最上应该是祝由,我觉得祝由非要排进来的话,也应该是在导引之后,毕竟需要借助别人的力量。

先来说一说什么是“导引”,马王堆出土过导引图,跟流传下来的五禽戏、八段锦、易经筋很像,都是一些身体拉伸的动作。但仅仅如此吗?肯定不是,“导”就是“疏导、疏通”,“引”就是“牵引、引流”。通过做一些伸展动作来拉伸筋膜,把筋膜或者叫筋脉给拉通了,再把气给引导进来,这就是导引术。

顺序不能错,先导后引,如果反过来,通过引气进来,试图想把筋脉冲开,那就会出问题,这其实就是气功的原理。为什么我一向提倡静功,也就是导引、冥想的方法,就是因为这符合规律,安全有效,不会出问题。

这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文化传承之一,从大禹治水时,我们就深刻地领悟到了一条真理:堵不如疏。天地是个大宇宙,人体是个小宇宙,大宇宙的规律到小宇宙也适用。

其实,我们的导引术跟古印度的瑜伽术很像,都是通过做一些极限动作来拉伸筋膜,等筋脉通了,再通过冥想注入气。动作部分有两个作用:一是拉伸筋膜,把经络打通;二是打坐太久,需在拉伸一下,活络筋骨。拉伸和冥想是相辅相成的,拉伸是辅助,冥想才是重点。只不过,我们后来发展出了系统的气脉理论,并运用到养生医学之中,虽然瑜伽也有“五气”和“脉轮”理论,但显然不能跟我们的比,这个有机会咱们再细说。

所以,古代的导引肯定不仅是做一些动作,还包括冥想打坐。战国末期的出土文物“行气玉佩铭”就是很好的佐证,另外在《庄子·外篇·刻意》中也有明确地记载:“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这些都表明,在春秋战国时期,冥想打坐已经被很多人接受,并广为传播。

为什么学医首先要修行?因为只有修出一个好的身体,作为对照,你才知道什么身体是不好的,是即将生病的,也才能在生病之前发现问题出在那里,这就是治未病。治未病是中医的一大优势,但没有发展好,根源就是大家都不会导引术,不懂得修行,医生不清楚,老百姓也不知道,大家都稀里糊涂。

《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扁鹊是名医,有道行,一眼就看出蔡桓公即将生病,多次劝说,但遗憾的是蔡桓公不是修行中人,没体验过什么是好身体的状态,所以根本听不见去。所以说,如果双方都修习导引术,都经历身体好是个什么样子,沟通起来就没什么障碍。

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什么才是好身体的状态?不生病,能吃能睡,是不是就代表身体好?非也,因为你们大多数人都不是修行中人,即使修过也很少达到入定的境界,只有经历过过定的人,才会懂得什么叫“身体好”。

当身体达到最佳状态时,由于体内非常舒适,会自动产生一些快乐激素,比如多巴胺、内啡肽、血清素之类的,你会有一种由内而外的欢愉感,或者直接叫快感也行。这种快感会持续很长时间,长期修行,并到了一定境界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有这种快感产生,所以不要想当然地以为修行很苦,修行人的快乐是你所想象不到的。

另外修行人的觉察力会比常人高出很多,通过察言观色,号脉触碰,来感知对方身体的变化,从而做出准确地判断。

在治疗的过程中,因为自身气足脉通,气通过按跷针砭传递给患者,会好得更快。

不懂得导引术的中医和患者,就如同盲人骑瞎马,是非常危险的。然而,这就是现代中医的现状。

为什么中医需要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从小跟着学,就是因为有些东西只看医书是学不会的,比如上面所说的导引术。需要从小就开始修行,而且在修的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及时解决,一路打怪升级,最终才能修出一个好身体。

中国很多名医都是修行高手,扁鹊就不用说了,总结了之前的导引、按跷、针砭、汤药,是中医的开创者;另外还有发明五禽戏的华佗,写出《抱朴子》和《肘后备急方》的葛洪。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法,就是讲述经络脏腑的关系。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一书中写道:“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内视后世人误以为是某种神通,能看清体内的经络运行,前面说过我的经历,应该就是有过经脉运行的经历。

所谓十道九医,道医同源,说的就是学中医的人,修行入道是真正了解人体运行规律,我说的是活着的人体的必修课。

、迭代能力弱。中医大家都是不世出的,就是因为中医发展的迭代能力太弱,需要很多条件达成,才能出一个名医,这大大阻碍了中医的发展。

学医的人遇不到名医倾囊相授,仅凭几本医书,是看不好病的,而且,名师并不一定能出高徒。

四、准确性差。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医医书也有很多,从理论到病例都有不少,但跟现代医学相比,就少得可怜了。并且,这其中的准确性也是个大问题。

公众号:失止空(szikong)/ 网站:szikong.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