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三个等级,看看你在那一级
文/刘尊元
——动物,人,仙佛
我一直在说,只要我们还是以肉身形式存在,就逃脱不了对快乐的追逐,这是一种羰基生命的本能属性。
只不过,快乐分很多种,吃喝玩乐属于“生理型的快乐”,是动物就会有,所以也可以叫做“动物型快乐”。我认为这种快乐是最底层的,不能说是低级,因为这是我们每个人都与生俱来的,谁也别瞧不起,如果快乐是一座金字塔,那它就是最底层,基数最大的那一块。
这种快乐的获得最简单,你只需要解决生理上的需求就可获得,只是每个人所喜欢的不太一样,有的人喜欢美食,通过吃来让自己获得满足,获得快乐;有的人喜欢喝酒,每天不喝两口就索然无味;还有的人喜欢玩,玩游戏、玩异性、玩物件、玩小动物,总之玩一切可玩之物;另外有些人觉得玩太累,直接找乐子就行,比如听别人讲个笑话、相声、脱口秀,看视频、刷手机,既不费钱,也不浪费精力,多好。
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绝大多数的时候,都沉迷于这种快乐,因为这是一种最廉价、最广泛、最容易获得的快乐。
另外一种快乐我称之为“价值型快乐”,是通过创造出一个东西或思想,满足了自己或别人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自己获得了价值的体现,进而获得快乐。每一个上班工作的人,艺术文学创作者,或是喜欢看书,喜欢思考的人,都可以轻易获得。但这种快乐需要你付出时间和精力,而且结果还不一定是快乐,有可能是痛苦。
还有,那些有着崇高理想的人也可以归为此类,比如传道弘法,乐好善施,喜欢帮助别人的人。
这种快乐处于金字塔的中层,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体验过,但长期以此为乐的不多,毕竟比起“生理型快乐”,这个要复杂和不确定。大多数的人,或者人在大多数时间内,还是最喜欢简单廉价的快乐。
处于金字塔顶部的快乐,就是修行之乐,也可以叫“直接型快乐”。为什么起这么奇怪的名字,因为我想不出还有那种快乐能这么直接,没有中间商赚差价,零损耗,副作用极小,不需要花钱,只要方法得当,人人都可以轻易获得,简直可以称得上完美,好吧,感觉叫它为“美完型快乐”更合适。

有人可能就要说了,你说得不对,修行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千百年来,多少仁人志士,舍身求法,都未必获得,你怎么能说轻易就可以得到。首先声明,我没有一点看不起古代先贤的意思,只是有一个道理,时代在发展,方法在进步。
以前的传播手段落后,信息不发达,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一是很难传播到各个角落,二是在传的过程中又极容易出问题,三是信息差就是钱,古代尤其如此,很多人以此为生。不是古人比我们笨,只是受条件影响太多,所以才会获得修行之乐的人凤毛麟角。
而且,把修行包装成一个,你需要千辛万苦才能获得的东西,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从而也才能吸引人。这也是顺应了人的本性,轻易就能获得的,你是不会去珍惜的。只有历尽磨难,好不容易得到的,才会当做宝。
如果你开一个速成班,说三天就能入门,七天就能得道,且不论资质。别人会认为你在吹牛,而且学不到什么真功夫。只有象唐僧那样,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的才是真经。
大道至简,真法易得,只不过世人皆愚,还自以为聪明。
好吧,再说一说快乐的本质。上面我们讲的这些快乐,不论那种快乐,最核心的原因是体内分泌出了一些快乐物质,可能包含但不仅限于:多巴胺、内啡肽、血清素、肾上腺等。不管你承不承认,快乐的本质就是体内激素引发的生理快感,只不过理性一点的叫法叫:快乐;感性一点的叫法叫:幸福;装叉一点的叫法叫:价值。

所以我们平时所说的追求自我价值,追求幸福, 追求快乐,究其核心,其实都是在追求“快感”。只不过,现在快感一词有点特指某种不可名状的生理反应,其实它的表现很丰富,既是欢愉时的激情,也是运动后的淋漓,还是饱睡之后的温馨。这些,都是快感的不同表现。
快乐是由内而外,先是肉体上的舒适,再影响到精神上的轻松。只不过我们绝大多数的人,身体都不健康,即使没有病症。什么才是真正健康的身体,要满足两大条件:一是全身经络畅通无阻;二是气血充盈满全身。只有在达到这种状态时,因为你把身体调修得很好,为了奖励你,大脑垂体就会自动分泌出快乐激素。
其实,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开悟,你去看很多高僧大德们的传记,他们在开悟以后,会有一种由内而外的快乐,看到的世界也变得格外清晰,对众生产生一种慈悲怜悯之心。
所以,我一直说,开悟是一种经历,一种因为你身体发生了变化,进而改变你的性格、认知,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奇妙经历。而不是大多数人想象的突然领悟某种道理,不过,话又说回来,的确也能领悟,只不过这种领悟是有诱因的,这个诱因就是身体所经历的一系列变化。如果没有这个诱因,你是领悟不了什么的,因此,诱因才是最重要,最关键的那个点,至于后面的悟道,反而是水到渠成的轻松事。
为什么我这么强调这个诱因,这个经历,因为经历是第一手的知识,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不象看书或听别人讲,会有曲解、误导和演绎的成分。
而冥想,就是最强调自身经历的一种修行法门。中华文明也同样重视经历,所以才会有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的说法,这个行路和阅人,都是第一手的经历,第一手的知识。
禅宗为什么强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这个人心,就是心所经历过的种种境界。
公众号:失止空(szikong)/ 网站:szikong.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