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最先进的元宇宙
文/刘尊元
最近,元宇宙概念大火。但对于元宇宙的定义,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只公认一个共同的来源。
1992年,美国科幻大师尼尔·斯蒂芬森在小说《雪崩》中这样描述元宇宙:“戴上耳机和眼镜,连接到终端,就能以虚拟身份,进入到由计算机模拟出来的,平行虚拟空间。”如果这样来说,元宇宙就是我们谈了很多年的VR技术。
但我的理解是这样的:VR只是元宇宙的初级形态,接下来是脑机接口,最终是意识永存于网络,就象攻壳机动队(Ghost in the Shell)那种。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VR技术除了看小电影玩小游戏,还能做什么?元宇宙,我们有生之年能进入到那一阶段?
VR技术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沉浸感太差,分辨率低、延迟高,很难让人有身临其境的体验。当然沉浸感的提升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设计、运算、渲染、网速、交互等等,那一个都是大工程。

如果说现在的互联网只是二维的,那元宇宙就是三维的。从2D到3D的转变,背后是庞大的设备投入和巨大的能源消耗,那有没有一种低投入低耗能,而且现在就可以玩的元宇宙?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想必很多人都看过《盗梦空间》,讲的是进入到别人的梦里窃取信息的故事,这里有一大难点,就是两个或多个梦如何实现联通。梦,只是一些脑电波,如何破解?如何呈像?如何传输?如何植入?如何互动?这里有太多的难题需要解决。
盗梦太难,但控梦就容易得多。所谓控梦,就是控制自己做的梦,这里仅需要解决一个难题,那就是如何知道自己是在做梦。相信很多人都有在梦中突然知道是在做梦的经历,只不过一会儿就忘记了,以为梦境是真实的。我们要突破的难点就只有两个,一是知道自己在做梦,二是把这个能感知做梦的意识延长。

我们再来看看人是如何做梦的。每次睡觉通常会有4-5个睡眠周期,每个睡眠周期包括两个部分:非快速眼动期NREM(此时不做梦)和快速眼动期REM(此时做梦),两者交替出现,交替一次称为一个睡眠周期。每个周期 90-110 分钟。随着睡眠周期的继续,REM 睡眠所占比例逐渐增加。也就是说,我们最长的一次做梦是在最后一轮睡眠周期中,如果从12点开始入睡,那就是在6点到7点这个时间段,这也是我们做梦控的最佳时期。
此时,你只需提前醒来,洗漱一下,把自己弄清醒,然后再接着睡。不断地心理暗示:接下来看到的景象将会是梦境。并给出一个辨别的方法,简单的就是掐一下自己,复杂的可以看一下掌纹,或是象《盗梦空间》中给自己一个陀螺的道具。运气好的话,你可以经历从清醒到入梦的整个阶段,这就不需要辨认是真是梦。不论用什么方法,只要能清晰地知道是在做梦,就可以控制梦的发展,还可构建空间、人物、情节、规则,创造世界,为所欲为,你就是梦里的上帝。这,就是专属于你一个人的元宇宙。

有人说梦控好是好玩,就是不能存档,以我的经验来说,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只要你潜意识中想衔接上一个梦,它就能做到。
关于梦控,就说这么些,对此感兴趣的朋友,可到公众号去搜索,我之前写过一篇详细的攻略:我的99次出体体验(史上最详细攻略;)
你可能会说,老做梦不好,不利于大脑休息。但最新的研究却正好相反,做梦时(REM)大脑里的血液比清醒时流动的速度更快,能清除代谢残留下来的废物。以前我们常说一夜无梦是最好的睡眠,现在才知道,整个的睡眠过程中,无梦状态时(NREM)分泌激素、激活免疫;做梦时(REM)巩固记忆、清除废物。各有分工,都不可缺。
公众号:失止空(szikong)/ 网站:szikong.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