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无一用是书生
作者/刘尊元

前不久我的一篇文章,后面有人留言,认为我说的“一个人的改变不是因为看了某些书”,这句话有点武断了。
我想,可能有很多人也会有跟她一样的想法,书怎么不会改变命运?我们几千年来的文明,都是通过书来传承的,有多少人因读书而改变了命运,你怎么会这么说呢?
当时我没回复具体的内容,是因为这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今天就写一篇短文,来具体的聊一聊我为什么会这样认为,下面请看我是如何狡辩的:)
一、书是二手知识。
虽然二手知识也是知识,但与一手知识相比,两者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因为只要是二手的,就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事件的真伪。作者所说,是否真的是自己亲身经历?还是在别人的基础上的再创造,或是道听途说,再就是自己想象出来的,这都是问题,直接影响了知识的含金量。
2、描述的水平。即使是作者的亲身经历,但因为个人水平,描述上会有显著差异,或者是对同一事件,因角度不同,认知所限,理解能力,都会有不小的差距。
举个栗子:同样的在修行过程的触觉消失,有的人描述为身体上升,有的人描述为身体下降;有人感觉无限变大,有人感觉无限变小;有人觉得自己消失了,有的人又觉得是自己与世界融合为一体了。
其实,他们说的都对,只不过是同一现象不同角度的描述,但是,没有这种经历的人,看到这么多描述,肯定是蒙圈的。跟盲人摸象一样的道理,而我们在未知知识面前,都是盲人,程度不同而已。
3、理解的偏差。退一万步说,即使是作者亲身经历,描述上也没问题,但作为看书的那个人,是否能准确理解。这取决于认知、文化、身份、时代背景、思维方式等因素。任何一个因素都会影响到最终的理解,而且有时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4、传播的遗失。古代社会,保存一本书是非常不容易的,战乱、天灾、人祸,都会造成书籍的遗失,你看现在很多古籍,就有多个版本,到底那个版本对,很难判断,只能是认为出土最早的,可能更接近原著。
另外就是外来书籍,通过各种文字的翻译,到最终你看到的版本,与原本有多大差异,这些都是问题。
二、真相的不可描述性。
前面我写过两篇文章,专门讲了知识的不可描述,感兴趣的可以出门左转,去看一下。
这里我再简单地讲一下,就是很多知识,存在不可说和不能说。
1、文字的局限。每种工具都有它的局限性,文字也不例外,比如你就很难用文字去描述声音,不论多么精彩绝伦的表达,都不如去亲自听一下来得准确。类似的还有味觉、嗅觉、触觉,等各种感官体验。
当然了,你象一些自然科学,用文字是能描述清楚的,比如物种、地名、属性之类,难以描述的是一些较为复杂的理论知识、感知科学,或者另一个维度的,比如数学、化学、物理之类的,用专用的数字加符号,描述起来比文字更准确。
还有些学科,在没有演化出专属的符号之前,就不想用文字进行传播,比如禅宗,有“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基本教义,就是发现了文字的局限性,不想把后世学习者带偏了,才出此下策。
2、刻意隐瞒。知识是一种力量,出于各种原因,有的人就不想展示给别人,会全部或部分隐藏起来。
古今中外,有不少知识只能口口相传,不立说,不作著。比如古希腊古罗马的一些秘密教派,萨满教,道家内丹术与符箓派,日本忍术,另外还有某些风水流派的罗盘秘法,恪守”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口诀传统。
三、想象力超越不了认知。
触发改变的机制,是因为你有了深刻的认知,而书上看到的都是别人的经历,触碰不到你那个能改变认知的触发点,因为我们超越不了自己的认知。
再举个粒子:你能画出一个地球上不存在的生物来吗?你说,这还不简单,刷刷几下就画出来一个,但我想说的是,不论你画得多么怪异,都能找到地球已知生物的影子,或者就是一个缝合怪。
因为我们的想象力,都是建立在已有知识上的。就跟现在的人工智能一样,把人类所有的知识输给它,再加上一些算法,不可能凭空想出一些非人类的知识。
就象一个思维茧房,我们都会被困在其中。当然,这也有好的一面,就是知识的相对稳定性。

我不是否定书是知识的重要载体,而是想提醒大家,书上所记载的知识有很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有些是我们判断不了的,有些是我们理解不了的。更重要的,是因为不是我们亲身经历的,很难吸收,如果有,那也是因为与你的经历相似,进而产生了共鸣,它只不过让你重新梳理了一下,自己已经认可的经历而已。
原本就是你自己的经历,所以就谈不上什么触动或改变。要说改变,也是你的经历改变了你。所以,我们云南人有一句话叫:人教人教不会,只有事教人才教得会。这个事,就是你的亲身经历。
当然,在你还没有太多经历前,比如求学阶段,只能是通过看书获得新知。但随着你的不断成长,就要学会自己去获得一手知识,来验证之前所学,那些是对的,那些不对。
如果你一直只通过看书获得知识,那就是读死书,就是书呆子,就是复读机。书是书,你是你,作者的经历转化不成对你有用的知识,自然也不会触发改变你的那个点。
转载请注明出处:公众号:失止空(szikong)/ 网站:szik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