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着白乐天学冥想

作者/刘尊元

白居易,字乐天,“乐天”出自《周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意为顺应天道,通晓命运规律,所以不会有忧愁。

白居易晚年虽皈依佛门,自号”香山居士”,但其”乐天”字号主要源自青年时期对易经的研习,可以说是佛道双修之人。

今天,我想通过他在三十九岁写的一首诗《隐几》,来看一看他对冥想修行的理解,或者说是他达到了什么样的境界。

先来看原文:

身适忘四支,心适忘是非。

既适又忘适,不知吾是谁。

百体如槁木,兀然无所知。

方寸如死灰,寂然无所思。

今日复明日,身心忽两遗。

行年三十九,岁暮日斜时。

四十心不动,吾今其庶几。

首先,你要搞清楚,《隐几》是什么意思。如果去网上查,肯定会一头雾水,因为很多人会告诉你,“隐几”就是依靠着茶几或者案几,这种解读跟打坐修仙,八杆子也打不着。

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在我看来,“隐几”有两种解释,其中一种,的确就是依靠着茶几,或坐或卧都行,“隐”,就是隐藏,用身体把“几”遮盖住,也就相当于藏起来了。

但是,它还有另一种意思,那就是”把生机给隐藏起来”,通“隐机”,古代“几”“机”不分嘛。

举个栗子:《庄子·齐物论》南郭子綦隐几而坐。这里就是隐藏生机的意思,这样也跟后面的“槁木死灰”相呼应。

再举个粒子:李白在《送李青归南叶阳川》中也写过,“化心养精魄,隐几窅天真”,说的就是“隐几”乃修仙之法。

而我们今天要说的这首诗,就是白居易的冥想修仙心得,好了,不再废话,下面进入正题。

“身适忘四支,心适忘是非。”

身体因为十分舒适,而忘却了四肢的存在。心因为十分舒适,而忘却了是非恩怨。

这里插一嘴,白乐天的诗真的是简洁明了,连老太太都可以看懂,难怪是在日本排第一的大诗人。当然,也可能是日本人太菜,只能看懂简单的汉字。

这句话的确是冥想修行的关键点,那就是我们《失止空·中式冥想》所推崇的,判断修行进度的标准:触觉的消失。而且是分步骤的消失,最先是手脚,其次是四肢,最后也是最难的就是“心”,也就是胸背部位。如果连这里也消失了,那就可以达到全身消失的境界。

因为你感知不到“我”,这具肉身的存在,同时,真达到全身消失的话,你所有的思维活动就会被强行停止,大脑与记忆的链接会被暂时切断,这时的你,什么是非恩怨,爱恨情愁,东家长,李家短,隔壁老王跟你借的钱,统统想不起来,都消失了。

“既适又忘适,不知吾是谁。”

上一句说的还只是四肢和心处于舒适之中,也就是因为触觉在消失的过程中,身体逐步进入到低能耗状态,这时大脑为了奖励你让身体进入保修保养期,而大量地分泌各种快乐激素,比如多巴胺、内啡肽、血清素之类的。

这也是无数修行人验证过的,就是当你修到一定阶段,触觉逐渐消失时,身体的确会有一种持续且平和的快感产生,也就是白乐天所说的“适”。

量变到最后就是质变,当你全身的触觉都消失了,就会进入到下一个境界,就是连舒适这种感觉也消失了,这时,你就彻底地消失了。

下面我们来捋一捋,为什么为“不知吾是谁”?

全身触觉的消失,是空间的消失。因为在闭着眼睛的状态下,能感知世界万物存在的依据,是你与这个世界的接触面。不论坐着,还是站着躺着,触感会随时提醒你,这个世上还有其它物体存在。

思想活动的消失,是时间的消失。同样是因为闭着眼睛,你唯一感知时间的流逝,是因为每一秒钟,大脑中都会有不同的念头产生。当没有任何念头做为锚定物,对你来说,也就相当于时间消失了。

在这首诗里,作者没有明确地写“呼吸”的消失,但既然连“舒适”这种感觉都消失了,以我三十多年的修行经历来看,这时应该是会明显地感知到“呼吸的暂时停止”。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通过层层地放松下来,身体就会进入到类似冬眠的节能模式,身体各器官都会暂时关闭,不再需要氧气,呼吸功能也会暂时停止。

呼吸功能的消失,是我的消失。呼吸停止后,心跳脉搏也会弱到无法感知,生命特征都消失了,也就相当于你消失了。

空间、时间和我都消失了,那就会进入到了冥想修行的重要环节“入定”,也可以叫“空”或者“天人合一”,不论叫什么,都是对这一境界的描述,就象盲人摸象,都对,但也不全对。

后面的诗句,其实都是对以上两句的重复或者说是补充,这里简单地解读一下。

百体如槁木,兀然无所知。

身体就如同枯木一般没有了生机,浑然无知无觉。为什么没有知觉,就是因为触觉消失,呼吸暂停,完全没有了生命特征。

方寸如死灰,寂然无所思。

心如死灰,脑海一片空寂,没有任何的思想活动产生。

今日复明日,身心忽两遗。

一天又一天,不论时间如何流逝,身体和心灵都消失找不到了。

行年三十九,岁暮日斜时。

我今年都三十九,岁数大了,就象暮日一样垂垂老矣。

现在来说,这个岁数正是做出成绩的时候,但在古人那个年代,普遍都是当上爷爷,儿孙满堂。而且当时正是白居易被贬江州,更是多了一层落寞。

四十心不动,吾今其庶几。

估计到四十岁的时候,对任何事都不会有心动,达到心如止水的境界,我现在对自己的期望就是这样。

白居易活到74岁,在那个年代属于高寿了,不知道他到70多岁的时候,修行又到达了什么样的境界。


《送李青归南叶阳川》

唐·李白

伯阳仙家子,容色如青春。

日月秘灵洞,云霞辞世人。

化心养精魄,隐几窅天真。

莫作千年别,归来城郭新。

《闲遣》

宋·文同

庭竹拥高丛,移床就好风。

掩门休务外,隐几坐忘中。

世事元何物,人心了即空。

客来休借问,此意浩无穷。

转载请注明出处:公众号:失止空(szikong)/ 网站:szikong.com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