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懂的禅宗公案之一:幡动还是风动
文/刘尊元
话说惠能在与神秀的衣钵争斗中失利,逃到广州法性寺,听见有两个僧人在争执,一个说幡在动,一个说是因为风在吹着幡动,所以是风动。惠能脱口而出:既不是幡在动,也不是风在动,而是你们的心在动,一时语惊四座。
这个故事出自《六祖坛经》,此经是唯一一本中国人写的佛经,记录了六祖惠能的生平言行,可见惠能对中国佛教的影响有多大。
这个公案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禅宗太唯心了。没错,所有宗教都是唯心的,因为唯物太难,而唯心既简单又直接,不需要你有多少的知识、阅历和思考,只要内心相信就行。
说幡动的人,只看到事物的表象,而说风动的,能看到表象背后的原因。大家正在专心听主持讲经说法,正因为你心中一动,才会看到事物的表象,也就是幡动;再一动又想到背后的那个因,也就是风动,所以一切皆因心动而起。
心若不动,看到也会视而不见,那有什么幡和风的破事。就比如你走在人来人往的大街,心中想着事,即便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一个也记不住,一个也没印象。如果这时,一个让你心动的人突然出现,一下子整个世界就只剩下这个人,其它人仿佛消失了一般,这就是心动的结果。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心若安好,便是入道。这个心,重要的是找个安适的所在,心安才能入静,入静才能生慧,慧生才能悟道。
到此为止,这是大多数人都认可的解释,也是全在人们能理解的范畴。但我想说的是更深一层的意思,那就是“心物一元”,也可以叫心物不二。意思是“心”和“物”是一个整体,就象嵌在果冻里的糖果,果冻一动,糖果也会跟着一起动。这跟中国的天人合一,印度的梵我合一是一样一样的。
与之对立的是“二元论”,意识(思想)与物质(身体),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物质不会思考,意识没有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两者之间完全独立存在。当然了,现代科学已经否定了这种说法。
扯远一点,把两个纠缠的粒子,放在宇宙中的任意两端,它们之间仍会相互影响。如何解释这一现象?你可以把整个宇宙看作是一个巨大的果冻,我们的星球(包括粒子)就象是嵌在里面的糖果,而那些我们看不到的暗物质暗能量,就是连接所有物质的果冻。

好了,再扯回来,既然心和物是一个整体,那只要你心一动,便会影响到物,比如只是在人群中多看了一眼,可能你的整个人生都将发生改变。反过来,物也会影响到心,阴雨绵绵和阳光普照,带给你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情。
佛教,或者说禅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带你进入到这种心物一元的境界,并且,时刻保持觉知。
回到上面的公案,你、我、他,幡、风、心,统统都是一体的,都是果冻中的一分子,没有对立,没有分别,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所以说,既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更不是心动,而是我们大家都动了一下。
单独说那一个动,都会陷入到二元对立的状态,一旦起了分别心,有了你我他,谁对谁错,得失荣辱,烦恼和痛苦就会随之而来。佛教的终极目的,就是带领大家到达快乐的彼岸。而岸的这一边,就是心物一元,就是天人合一。
我认为,这个才是公案所要表达的最终思想。
公众号:失止空(szikong)/ 网站:szikong.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