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个时代都需要一本能读得懂的修行笔记——《太乙金华宗旨》读后感-3

圣圣相传,不离反照。孔云:“致知”;释曰:“观心”;老云:“内观”,皆此法也。但反照二字,人人能言,不能得手,未识二字之义耳。反者,自知觉之心,反乎形神未兆之初,则吾六尺之中,反求个天地未生之体,今人但一、二时中间静坐,反顾己私,便云反照,安得到头!

文/刘尊元

圣人们代代相传,都离不开“反照”二字。前面讲“回光”,现在讲“反照”,有点意思。孔子说:“致知”,佛祖说:“观心”,老子说:“内观”,都说的就是这个。

“致知”出自《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朱熹注解为:“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王阳明则认为:“致”即行,以论证其“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可见,这个所谓的“致知”和“反照”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作者这里属于牵强附会了。

佛家的“观心”,出自《增一阿含经》:云何比丘观心心法而自娱乐……如是。比丘内自观心心意止。说众修行者都采用观心心法来自娱自乐,有什么爱欲心、愚痴心、无量心、解脱心等等,各种各样的心,看看自己有没有,在观察的同时,意念就会止于此,也就是我们说的以一念代万念。这个,多少跟反照相似。

再来看看道家的“内观”,老子只说过观复,没讲过内观。观复是倒装句,按现代语法应该是“复观”,就是反复地观看。内观最早是出现在《列子·仲尼》中:务外游者不知务内观,外游者求备于物,内观者取足于身。这里的内观就是向身体内观察的意思,跟反照也比较相似。

好了,接着解读 。“反照”二字人人都会说,但大都不得要领,不知其意。反,就是从有觉知的状态,返回到形和神尚未分离,无知无觉的混沌状态。也就是把自己的身体,返还到天地尚未诞生时的本体。现在的人,随便坐上一两个时辰,观察一下自己私心杂念的变化,便认为是“反照”了,这叫什么反照嘛。

佛道二祖,教人看鼻尖者,非谓着念于鼻端也。亦非谓眼观鼻端,念又注中黄也。

佛道两家的祖师爷,都教人看鼻尖。这,不知道他是从那里看到的。并不是把意念集中在鼻端上,也不是用眼睛看鼻端,把意念放在中黄部位。我查了下,中黄有很多种解释,有一种是说从头顶到会阴这两点之间的直线部位,还有一种解释就是我们所说的鼻下唇上的人中,看来应该就是指人中这个位置。

毕竟如何?曰“鼻端”二字最妙,只是借鼻以为眼之准耳。初不在鼻上,盖以大开眼,则视远,而不见鼻矣;太闭眼,则眼合,亦不见鼻矣。大开失之外走,易于散乱,太闭失之内驰,易于昏沉,惟垂帘得中,恰好望见鼻端,故取以为准。

那究竟什么才是正确的?叫“鼻端”最贴切,其实,只是借鼻端这个位置来做为一个参考,焦点并不在鼻尖上,大概齐,在这个位置就行。如果眼睛睁得太大,则会看到较远的地方,而看不到鼻尖;如果闭得太小,则眼睛就会合上,就看不到鼻尖。太开则神会外泄,人的念头就会散乱,东想一下西想一下的;太闭的话,识神回到肝脏,就容易昏昏欲睡。只有垂帘得恰到好处,刚好可以看到鼻端,所以以这个为标准。

看鼻端,只于最初入静处举眼一视,定个准则便放下,如泥水匠人用线一般,彼自起手一挂,便依了做上去,不只管把线看也。

看鼻端,只是在最初入静的时候看一眼,定个标准便不再看。就象是泥水匠砌砖拉线,把线拉直,然后依着这条直线砌砖,那这个砖就会砌得很直,在砌的过程中,并不需要老是去看线,凭感觉就可以。

以后凡念起时,不要仍旧兀坐。当究此念在何处,从何起,从何灭,反复推穷,了不可得,即见此念起处也。

以后凡是有念头产生时,不要一直傻呼呼地坐着,应当去想这个念头出现在那里,什么时候产生的,什么时候又消失,反复追究,直到源头。

如是不可得已,即仍旧绵绵去,止而继之以观,观而继之以止,是定慧双修,此为回光。回者,止也;光者,观也。

即使这样,各种杂念还是会源源不断地产生,追到源头就停在那里观察,观察一会儿又发现有新的源头,又继续追究,这,就是所谓的“定慧双修”,也就是我们说的“回光”之法。回,就是止;光,就是观。

好吧,小结一下。

我对于他所说的观鼻端,是不太感冒的。感觉有些前后矛盾,前面说要想把神光,也就是元神收回来,不外泄,后面又说眼睛不能全闭上,要留有一条缝,好观鼻端。那你不管是多大的缝,终究是睁着眼的,那元神就还留在眼睛里。你这所谓的回光,光并没有回呀,都还漏着。后面又说念头起的时候要追究源头,然后去观察,这不跟现在从西方传过来的正念冥想一模一样,究其根源,应该是从佛教,或者说是瑜伽教而来的。然后就很牵强地照搬过来,估计在明清时期,佛教影响很大,想为自己的理论找点论据。

不论是观鼻端还是追念源,我都认为是没有必要的,不论你如何搞,杂念还是会象潮水一般不断地涌来。这是人的本性,因为我们需要通过不停地胡思乱想,整理思绪,加强记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功能。不重要的东西我们就会想得少,慢慢也就从大脑里删除,或是藏到记忆杂物间,只有这样,我们有限的大脑容量,才能不断地存储新的重要的信息。

为什么人一旦过了三十岁,记忆力就开始下降,就是因为你大脑的存储达到最大值,再也拓展不了。但每天还是会有很多新的信息进来,不删除掉一些不重要的,就存不下新来的,怎么办?那些该丢掉,那些要保留,只能是通过平时的这些个胡思乱想,来进行碎片化整理。不断地把重要的东西搬到仓库的前面,这样找起来方便,不重要的就会被藏到后面,或是丢掉。

而且,以我的经验来说,杂念的消失,只取决于一个条件,那就是当身体进入到深层次的放松时,大脑就会发出一个指令:进入节能模式,一切不必要的损耗都要暂时关闭。这时,所有的念头情绪,啪的一下子就会消失的无影无踪。不需要你去费尽心思去搞,人体是一套高级智能化的管理系统,不需要你去瞎操心和瞎捣乱。

也就是把识神系统给暂时关闭,只保留元神系统还在继续运行,不运行不行啊,元神主管你身体的正常代谢,如果连它也停止工作,那你的身体就要玩完。

那,我是怎么知道这些的,因为我多次进入到止念入定的境界,亲身经历过,再结合所知道的知识,才搞明白了这背后的底层逻辑。所以说,只看书是弄不清楚的,别人说的你也无法去判断真假,只能是强行解读。

我为什么这么看重经历,就是因为知识有可能作假,但经历不会,顶多是被你误解。所以,毛爷爷才会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丹书云:“鸡能抱卵心常听”,此要诀也。盖鸡之所以能生卵者,以暖气也。暖气止能温其壳,不能入其中,则以心引气入,其听也,一心注焉,心入则气入,得暖气而生矣。故母鸡虽有时出外,而常作侧耳势,其神之所注未常少间也。

丹道书上说:母鸡能孵出小鸡,是因为时刻听着蛋里的动静,这是重点。人们以为,之所以能孵出小鸡,是因为母鸡用自己的体温,把暖气传导到鸡蛋里。但暖气只能把壳给抱温,不能深入到蛋里面,所以需要用心引气。怎么引呢?用心去听,气随心动,心到了那里,气也会跟着到那里,也就能温暖到鸡蛋里面。所以,母鸡在孵蛋时,虽然有时会外出,但不会走远,而且时刻都在侧耳倾听,其心神一直在鸡蛋上面。

我们现代人都知道,不需要母鸡,用电灯泡也可以把小鸡给孵出来,所以,作者所说的这些就明显不对了。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我以前比较喜欢的一位中医名人就曾反对过试管婴儿,还说这样出生的小孩不聪明,有问题。但现实是,我身边有不少的试管婴儿,我看他们跟正常分娩的并没什么区别。这,就是时代的偏见,我们对人体的了解还远远不够,科学虽不能求真,但能证伪,这就让我们比古人有了更好的鉴别手段。

神之所注,未尝少间,即暖气亦昼夜无间,而神活矣。神活者,由其心之先死也。人能死心,元神活矣。死心非枯槁之谓,乃专一不二之谓也。

心神一直专注在蛋上面,没有片刻离开,所以暖气也昼夜不间断地输送给鸡蛋,小鸡的神才一直活着。神要活着,就要心先死去,就象人一样,心死了,元神才能活过来。死心并非变成枯槁,而是专一不二。

这里作者想通过小鸡的孵化,引伸出修行中一个很重要的关键点“心死神活”。但很遗憾,既没举好例子,又解释得不对。心死,指的是在心脏部位的识神暂停工作,或者说当进入到入定的境界时,心脏跳动变缓,或暂时的停止。神活,是指元神才会显现出来。因为平时识神工作时,我们是觉察不到元神的,只有当识神暂时退位,才能看到一直默默工作的元神。就象俄罗斯套娃一样,最外层的是识神,里面的是元神,只有把识神拿掉,才能看到里面的元神。

未完,待续……

公众号:失止空(szikong)/ 网站:szikong.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