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冥想的第10000天(1):千百年来,我们都练错了

文/刘尊元

之前看了乐乐写的“冥想的第700天”,想想从91年开始冥想,到现在早已超过10000天,也该总(得)结(瑟)一下了,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

我原本是练的气功,开始的几年,并不是每天都在练,因为一直按传统的方法,并没有什么效果,也就没多少动力。后来,仅是通过简单的放松身体,就尝到了甜头,才一路走来,直到今天。

关于修练的方法,所遇到的境界,这些我就不说了,更详细地以前说过,不想再重复,就简单说一说心得和感慨吧。

10000天的修行心得:

一、千百年来,我们都练错了。

这就是为什么修行的人这么多,真正有所成的没几个。从古至今,千千万万练习冥想打坐的人,都以为要通过切断念头,才能进入到禅定无我的境界。这里就错了,简单来讲叫“本末倒置”,冥想并不需要你去练习如何去除私心杂念,真实的情况也除不掉,因为这是违背人性和人体功能的。

我们普通人的大脑,每时每刻不是在想具体的事物,就是在胡思乱想,即使睡觉时,也会在快速眼动期(REM)做着各种奇奇怪怪的梦。只有在发呆或是专注于某件事进入心流(flow)状态,以及非快速眼动(NREM)时,才会得到短暂的停歇。

而人体的这些杂念和做梦,其实是在整理平时的一些思想碎片,增强那些对于我们比较重要的记忆,并非无用,而是身体机能正常运行的一部分。但,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的时间,消耗这么多的能量用来整理吗?

冥想就是通过简单的训练,让身体处于深度地放松状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入定或无我,从而欺骗大脑,让它暂时关闭掉许多不必要的能耗,当然也包括大脑的活动,进入到一种节能的休眠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体各项功能器管得到充分地休息保养和修复。当出定后,也就是身体重新启动时,就会比平时更加顺畅丝滑。

去除杂念,或者叫止念,是果而不是因。它只是一个结果,而不是方法。正确的方法是:只要放松到一定程度,自然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绝不是你想止念,慢慢练习就能达到。

如果我们以止念为手段,创造出来的修行方法也就都错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源头上就错了嘛。为什么说他们都练错了,因为我有两个依据:一是我自己和其它通过放松方法修行有所成的同道(具体请看我之前的文章:

冥想的三个案例刘尊元,公众号:心瑜珈冥想冥想的三个案例

二是上古经典老子的《道德经》和庄子的《南华经》上早就明明白白的写清楚了方法,只不过后世人太笨,给理解错了。关于庄子的我以前专门写过,这里就不再重复,感兴趣的可以看这里:

看庄子学冥想 I刘尊元,公众号:失止空为什么我要把“心瑜珈冥想”改为“失止空·中式冥想”

看庄子学冥想  I I刘尊元,公众号:失止空跟着庄子学冥想II——南郭子綦篇

今天就只提老子说过的六个字:“致虚极,守静笃”,你们可以到网上搜索一下看看,看那些不懂修行的人是如何强行解读的,再来看看我的解释。这句话的关键在“虚”字,什么是虚?虚就是虚空虚无,是真实真象的反义词。“致”通“至”,“极”是形容词,指“虚”的极致,最大程度的虚。三个字的意思就是:到达最大程度的虚无空间。

如何才能到达呢?请看后一句,因为这是一个倒装句,前面是果,后面是因。“守静笃”,同样的“笃”跟极一样,也是个形容词,表示最大程度的意思。当然,你要把它理解为“笃定坚持”也行。“守”我们都知道是守住保持的意思,那“静”又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静止安静,是动的反面,在这种状态下,是最容易放松的,所以静的背后意思就是“放松”。

整句话的意思就是:保持安静放松的状态,当身体完全放松下来时,就会进入到一种极其空虚无我的境界。这,也就是冥想的修行方法,以及最终到达的效果。是不是把冥想解释得简单明了,准确无误。

有人可能会说,你引用的是通行本的《道德经》,而老子帛书却略有不同:至虚,极也。守情,表也。还有更早的郭店楚简《老子》,上面的记载又是:至虚,恒也。守沖,笃也。你又作何解释?

怎么说呢?都怪老子成名早,影响又很大,后世被人修改的太多,以至于老子的本意是什么,我们可能永远也不知道。帛书分甲乙两本,内容都不太一样,甲本抄录的时间较早,而乙本更接近于王弼的通行本。

23岁就英年早逝的王兄,竟然是这种老态?

我是这样来理解的,自老子成书之后的几百年间,后世就流传着很多版本,虽然大部分的意思是相同的,但也有不少地方被篡改。原因很复杂,有字体演变的误读,也可能是理解错误,或故意为之。

总之,在王弼整理出书时,可能也是看过很多版本,也许就包括以上两种,但最终还是选择了现在的这个通行本,肯定是有他的道理。也可以这样来理解,帛书和楚简未必就接近原著。最早的楚简也距老子成书200年左右,有多少改动,我们不得而知。

所以,我还是以通行本为准,而且就我的修行经历而言,也是最符合的。

既然止念不能开悟,那么佛家的观息、数息和随息,以及道家的意守丹田,能做到吗?

不论是什么息,还是守那个田,都是古人想出来的放松方法,而且就我的亲身体验,并不是最有效的。因为不够直接,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找到一种适合于你的放松方法。

而以上那些方法,可能是上古某个高人想出来的,适合他并不一定适合你。

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我们中国人尊师重道,说不好听就是:迷信经典崇拜权威,听不懂是正常,学不会是不够努力,也不会去想一想,它的方法是不是适合我。

每一个独立探索的人都应该受到尊重,上古先贤也是人,并不比你聪明,只不过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同样聪明的你,为什么就不能也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方法?

你说别人都已经走出了一条路,我沿着走不就行了嘛。这种路,还真不行,非要自己走不可。当然了,你可以去借鉴去尝试,但很少有同样的。就象成名之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不论你看了多少名人传记,都模仿不来的。

先秦的道家宗师直白地告诉过你,只要放松就好,遗憾的是我们理解错了。都去学后世那些所谓的大师,学打坐、学盘腿、学数息随息、学守着守那,终于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末了还感叹:这么难,我学不会也是应该的。

公众号:失止空(szikong)/ 网站:szikong.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