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这个“领进门”到底有多重要?

文/刘尊元

这话放以前,我是不信的,因为我自己就没师傅,一路打怪升级,轻轻松松。反而是看到那些有师傅的,没几个能练出什么来,正验证了那句“我眼本明,因师而瞎”。

但现在开了几期冥想修行班,改变了我的看法。

首先,我之前犯了成功者误区。也就是说站在成功者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当然了,我不是什么成功者,只是这么一说。准确地说,应该是幸运者误区,因为自己没踩到那些坑,也就想当然地认为这些坑不存在,或者是踩不到。

结果,现实就让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坑,而且当事者还不自知。下面就先简单讲一下,修行中比较常见的坑:

一、书看得太多,或者太过相信书上写的。当然这里也包括别人说的,不论是书、视频还是身边的人,总之就是相信别人的经验,而忽视了自己的亲身体验。

我认为这个坑在那个行业都会遇到,因为作为小白本来就不懂,你不去了解别人的经验,怎么学?这的确是个问题,尤其是在我们这种重视学习的国度里,人人都是老师,个个都是权威。

在学习一种新技能之前,恨不得把所有的著作和视频都看个遍,生怕漏掉什么重要的理论,怕输在了起跑线上。但却忘了这是一项长期工程,开始的快慢并不重要,方向和方法才是关键。

而且,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适合他走的路,让你走就走不通。再或者,他在描述的时候不准确,也可能你理解的不到位。总之,前人的经验很难精准地传给你,而这其中但凡有一点小小的偏差,都会成为后面巨大的鸿沟。

你看的越多,了解的越全面,越容易出问题。知行合一,重要的是每知道一点,就去身体力行,发现有问题了,及时地纠正,这样才不会偏离正道太远。

二、三分钟热情,难以坚持。人性有这样一个特点,就是你的热情坚持不了多久,激情、平淡和低谷都要有。不可能你一直高歌猛进,亢奋到最后,会被活活累死的。

这里插一个题外话,有人问:为什么中国学生在小学和初高中阶段,学习很努力,成绩也很好,但到了大学和研究所,各种科研成果就不如西方?而西方刚好相反,基础教育比我们差远了,但后面的各种学术研究,要比我们好。

有一个网友是这样回答的:他说外国人在大学之前都是各种造,该玩的都玩过了,到读大学时,觉得自己该好好学习一下了。而国人在此之前,一直被压制,没有好好地玩过,考上大学之后,觉得总算熬出头了,要把之前没有玩过的都补回来。

冥想修行也一样,很多初学者在刚开始的时候,很有激情,跟你讨论各种理论和方法,简直就是优秀学生代表。但慢慢地,因为一直没有尝到甜头,体会不到修行的快乐,渐渐也就失去了兴趣。

正确地打开方式应该是这样的:首先,不要报有太高的期望,除了不去接收太多的信息,还要理性看待;其次,按老师教的一步一步地来,宁可慢一点,也不要冒进;最后,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尝到点甜头,坚持下去也,就不是什么难事。

三、没尝到甜头,那就换一条路走。如果你的方向对了,方法也是适合的,那很快就会得到身体给与的正向反馈,也就是我们俗称地尝到甜头,体内会自动分泌一些能让你快乐的激素,比如多巴胺、血清素之类的。人,只要还是以肉身形式存在,都是为了追求快乐,快乐就是你的源动力。

不论你做任何事,方向和方法永远比努力更重要,如果方向或方法错了,你越努力,离成功就越远。

磨刀不误砍柴工,冥想修行中的磨刀,就是找到一条适合自己走的路。而这条路,也许你一辈子也找不到,这时就需要一个过来人,站在你没有的高度,用他的视角去帮你找寻。

经验这种东西,只有亲身经历者才能真正掌握,你去看他写的书,听他讲的话,或者看他的视频,是很难学到的。所以禅宗才有“不立文字”,只以师徒相授的教规。

帮你找到正确地方向,并授于适合你的方法,这就是“领进门”。

至于后面你能走多远,就只能靠自己了。但一般来说,只要进了这道门,就不会太差。因为你有了方向,尝到了甜头,就容易坚持下去。后面的就看你的努力和运气了,是小成即可,还是不断前行。

每个人的目标不一样,所达到的成就也就不一样。不能说那个好,那个不好,这都是自己的选择。

公众号:失止空(szikong)/ 网站:szikong.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