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个时代都需要一本能读得懂的修行笔记——《太乙金华宗旨》读后感-1

文/刘尊元

最近看了吕祖的《太乙金华宗旨》,全称为《吕祖先天一气太乙金华宗旨》,当然并不是真的吕洞宾写的,而是后世有人假借吕祖之名写的,但不管怎样,这是我看过的,相对比较朴实直白的道家修行笔记。与其它晦涩难懂,隐语众多的道家修行书比起来,已经很良心了。

全书还有不少的观点,采用了儒家和佛家的经典来旁证,可见作者很想把修行是怎么一回事,给读者老爷们尽量地说清楚。

我一向都不太主张以经注经,因为这样会越注越乱,最好是理解消化吸收之后,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但他努力地想让普通人看懂,这点是值得肯定的。以往的道家经典太过清高,写得云山雾罩,铅汞、龙虎、坎离,用练外丹的名词来描述内丹,成心不让后人看懂。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网络作家跟以往作家最大的不同,就是开始学会了取悦读者。但这样也会带来一个坏处,就是无脑流的爽文批量产生。如何既能让读者看得懂看得爽,又能输出一些不太好理解的真知灼见,这是每一个作者所面临的头等难题。

鉴于每个时代的读者认知不同、素养不同、喜好不同,用他们能理解的语言和方式写作,对于古老的修行是十分必要的,所以我才认为:每个时代都需要一本能读得懂的修行笔记。

下面,我就取个巧,把著于明清时期的《太乙金华宗旨》翻译成你能看得懂的文字,并辅于我30多年的修行经验,来进行解读。虽然整本书的文字不多,但为了节省你们的时间,我还是把其中精华的部份摘取出来,进行详细地解读。如果看后仍觉得不过瘾,可以去找原文来看。


“太乙”者,无上之谓。“金华”即光也,光是何色?取象于金华。

这段文字是对书名进行解释,为什么叫“太乙”,因为它是“无上”的意思,你可以把它理解为“至高无上”“老厉害”了等等,就象很多佛经开头都叫什么“般若波罗蜜”,意思也是“至高无上的智慧”什么的,总之是一个贴金的用词。

而所谓的“金华”有两层意思,这里先说第一层,那就是代表了“光”,而光是什么颜色呢?不过取像于金质的华采。古人看到的自然光跟我们一样,大多数情况下是白色的,但为什么他要说是金色的呢?因为,金色显得比较尊贵。还有就是有些修行者到了一定境界,说是能看到金色的光芒,这个以后再说。

而“华”又通“花”,古代这两个字经常通用,因此“金华”与可以看作是“金花”,所以后来才有了海外版《金花的秘密》。这一通演绎之后,金华变成了金花,而这个金花又变成了曼陀罗花,这个我们后面再说。

“金华”即金丹,神明变化,各师于心,此中妙诀,虽不差毫末,然而甚活,全要聪明,又须沉静,非极聪明人行不得,非极沉静人守不得。

另外一层意思“金华”就是金丹,神通广大且变化无常,每个人修行的方法都不尽相同。但这其中的奥妙,相差不大,甚为灵活。需要既聪明,又能耐得住性子,长时间守静清修。如果不是极聪明,又极能耐得住寂寞之人,是修不来道的。

好,先说什么是金丹。道家早先的方士,修的是外丹,也就是用各种矿石药材,通过炉鼎,练出可以内服的丹药。当然了,我们现在知道这个方法有很大的问题,当时的修行者也发现了,所以后来的人转而练内丹,这里的金丹也是指内丹。

那,什么是内丹呢?你大体可以理解为“气的凝聚物”,古代修行者认为修出这种金丹,它可以在体内自动运行,不仅可以修复身体,还可以得道升仙。

我认为,这是古人朴素的想法,以为浓缩的才是精华,气应该也要遵循这个规律。但我们现代人对于人体是有一定的了解的,知道身体里能到处流动的是血和体液,凝聚物是不行的。而气是依托筋膜,或者说是筋膜中的体液进行疏导,再者说,那怕是空气,也不可能变成一个团,或者一个有形的物质,否则物理性质就改变了,比如说氢气+氧气变成水。

所以,以我的经验和认知来说,气是存在的,但金丹是不存在的,也不需要,因为人体会自动产气,只要能够源源不断地产生,就象煤气天然气一样,就可以持续为生命输送能量。

好了,再说一说修行真的那么难吗?需要很聪明又很能守静的人才行。没这么难,就象佛家所说的,人人都有佛性,都能成佛。道家的修行也是一样的,只要方法对了,人人都可以得道。

回光之功,全用逆法,注想天心,天心居日月中。儒曰:“虚中”;释曰:“灵台”;道曰:“祖土”,曰:“黄庭”,曰:“玄关”,曰:“先天窍”。

回光这种功法,需要用相反的方法,把意念放在天心处,天心就在两个眼睛的中间。儒家叫做“虚中”,佛家称为“灵台”,道家叫“祖土”,或者“黄庭、玄关、先天窍”,说的都是同一个地方。

什么是回光?请看下文。

盖天心犹宅舍一般,光乃主人翁也。故一回光,周身之炁皆上朝,如圣王定都立极,执玉帛者万国;又如主人精明,奴婢自然奉命,各司其事。诸子只去回光,便是无上妙谛。光易动而难定,回之既久,此光凝结,即是自然法身,而凝神于九霄之上矣。

在人的两眼中间,这个天心处,就象是一个住房,一个朝堂,“光”是这个房子的主人,或者说是这个殿堂的君主。所以光一回到住所,全身的炁(元气)就象上朝一般,圣王端坐在朝堂之上,万国都诚服,持玉帛分别站立于朝堂之下。又象是一个精明的主人,两旁的奴婢仆人奉命行事,各司其职,井然有序。

各位只要去实施“回光”之法,便可体会到很多奇妙的境界。只不过这个光很难固定下来,喜欢到处乱动,回光时间久了,这个光就会凝结成自然法身,跑到头顶之上,成为身外之身。

好了,我们知道,所谓回光,就是把光收回来,收到两眼中间的位置,这个光,就是目光。闭上眼睛,然后把意念放在两眼中间,这就是回光的功法。那为什么要把目光给收回来呢?下面会讲到,这里就暂且不表。

天地视人如蜉蝣,大道视天地亦泡影。惟元神真性,则超元会而上之。其精气则随天地而败坏矣。然有元神在,即无极也。生天生地皆由此矣。学人但能守护元神,则超生在阴阳之外,不在三界之中。

天地把人看作是朝生暮死的蜉蝣,大道又把天地看作是水中的泡影。这里有点借助道佛经典的意思,老子的《道德经》里写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昼夜,蟪蛄不知春秋。”朝菌就是蜉蝣。《金刚经》上也有“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说的是生命短暂,唯有元神,能超越时间,长久存世。人体的精气会随着天地的变化而衰败,只有元神,是无极的存在。

那,什么又是无极?《道德经》里说:“复归于无极”。无极就是一种宇宙还未诞生,没有时间,没有空间,一片混沌的世界,也就是物理学上讲的宇宙大爆炸之前的奇点,所以说天地都是从无极中诞生的。修行中人只要能守住元神,则超脱阴阳变化,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也就是能得道成仙了。

凡人投胎时,元神居方寸,而识神则居下心。

一般人投胎以后,元神就居住在方寸这个地方,方寸我们上面讲过,就是双眼之间,两眼之间往后退的话,大体上就是松果体的位置,识神则位于下面的心脏部位。

好了,这里引出了修行的两个重要概念“元神和识神”。识神退位,元神归位主事,这是修行必须经历过的一个过程。关于这个过程的详细记载,我之前有写过,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看看。

下识心,如强藩悍将,欺天君暗弱,便遥执纪纲,久之太阿倒置矣。今凝守元宫,如英明之主在上;二目回光,如左右大臣尽心辅弼;内政既肃,自然一切奸雄,无不倒戈乞命矣。

位于心脏部位的识神,就象是割据一藩的悍将,欺负君王(元神)处于暗处,且软弱,便把持朝政,久而久之就君臣互换,乱了纲纪。现在只需凝神意守元宫,即天心,就犹如英明的君主重回龙位之上。两只眼睛的目光重新收回来,就象左右大臣尽心辅佐。内政严明,自然一切乱臣贼子,无不瑟瑟发抖,不敢有非分之想,纷纷把武器都放下,乞求保留一条狗命。

嗯,这里就要多说几句了。元神和识神的关系并不是象他说的那样不可调和,而是两者各司其职,各自管理不同的领域,所以,他的这个比喻并不恰当。

我为什么会知道,因为我多次经历过识神退位元神显现的境界,知道它们是两套不同的操作系统。识神主管输入输出存储和运算,元神主管维持生命的基本功能。所以说,即使识神系统关闭了,你还能活着,血液依然流动,只不过速度可能会慢一些,因为身体会进入到一个低能耗的节能模式,呼吸会暂时停止,心跳会变慢。所有的思想情绪都不会产生,因为输入输出功能被关闭了,就象是一台处于休眠状态的电脑。

未完,待续……

公众号:失止空(szikong)/ 网站:szikong.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