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眼中的东方玄学原来是心理学—《金花的秘密》荣格学习《太乙金华宗旨》后的读书笔记:上篇
文/刘尊元
楚国郢都有个人给燕国宰相写信,因为是在夜晚而且灯火不够亮,于是便对举蜡烛的佣人说:“举烛。”意思是把蜡烛举高一点,这样会更亮一些,一边说一边就不小心把“举烛”这两个字给写到信里。燕国宰相看到这两个突兀的字,理解为:“举烛就是崇尚光明,这是提醒他要举荐贤能,并重用他们。”便把这个建议告诉给燕王,燕王采纳之后,把国家治理得很好。这是《韩非子》上记载的一个小故事,而我们今天要讲的,则是一个国外类似的故事。

卫礼贤原名为理查德·威廉(1873年——1930年)德国汉学家
1929年,荣格为德文版《太乙金华宗旨》写了长篇评述,翻译是著名的汉学家卫礼贤,在本书的开始,卫礼贤也给本书做了一个自序,但远没有荣格写得有意思,我们今天就以荣格的视角来看一下,一个心理学家眼中的修行是怎样的。
先说个冷知识:为啥德国的卫礼贤要请瑞士人荣格来写评论,原因很简单,因为瑞士大多数人说德语,而且德语、法语、意大利语都是瑞士的官方语言,所以德国人与瑞士人可以无障碍交流。
再交代一下背景。当卫礼贤邀请荣格为《金花的秘密 : 中国的生命之书》写一篇评述时,此时的荣格正处于人生低谷,与佛洛依德分道扬镳之后,学术上又遇到10年的困惑期。卫礼贤新鲜出炉的德文版《太乙金华宗旨》,犹如一颗救星,瞬间解开了荣格的困境,为集体无意识的研究找到了依据。因此,荣格才会充满激情地写了这一篇长评。
好了,我们来看一看荣格究竟写了些什么。(注:粗体字部分为原文,其它是我的解读。)

卡尔·荣格 (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 瑞士心理学家
一、欧洲人为何难以理解东方?
科学属于我们的理解方式,只有当它把自己的理解方式看成唯一正确的时候才会阻挡我们的视线。然而,正是东方把另一种更加广泛、深刻和高明的理解方式传授给了我们,那就是通过生命去理解。对于这种方式,我们只有模糊不清的了解,认为它是各种宗教术语所产生的一种近乎朦胧的情感,因此我们欣然给这种东方“智慧”加上引号,将其归入宗教迷信这一模糊领域。但如此一来,我们便完全误解了东方的“实事求是”(Sachlichkeit)。东方智慧并不是苦行的隐士和怪人所给出的一些近乎病态的神秘直觉,而是基于中国思想精英的实修洞见,对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表示轻视。
近代西方对东方一直都存在傲慢与偏见,但很难得,上个世纪初的荣格在看待东方文化时,没有了傲慢和轻视,还指出科学并不是唯一的,有些东西是超出科学的存在。对于这一点,我是很赞同的,科学的确是个好东西,能把复杂神秘的现象给数据化,让人人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是,科学分为两类,一类是已知科学,另一类是未知科学。而很多传统文化很可能就是未知的科学,除非我们能证明它是错的,否则,不要一棍子打死。
长期以来,在我们典型的基督教精神文化中,精神(Geist)和对精神的爱一直是纯粹正面的和最值得追求的。只是在中世纪行将结束时,也就是在19世纪,精神开始退化为理智(Intellekt),那种难以忍受的理智主义(Intellektualismus)的统治才得到反抗。……如今西方开始反抗理智,推崇厄洛斯(Eros)或直觉,我只能认为这是文化进步的标志,是意识突破了专横的理智所设定的过分狭窄的界限。
这里,荣格继续用科学和理智来做为反派,为的是说那些不科学的,非理智的东西,其实很重要。
这里插一句,不知道是西方思维的问题,还是翻译的问题,就是我看这类书感觉很费劲,简单一句话就可以说清楚的,啰里啰嗦讲了这么多,而且也不太清楚,要思考一下,才知道他在讲什么。
其实,我高中时期就看过荣格的书,另外佛洛依德、阿德勒的也看过,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让我对心理学一直不太感冒。当然,阿德勒的要稍好一些,可能是他说的自卑理论比较好理解吧。
二、现代心理学开启了一种理解的可能性。
我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为我接近东方智慧打开了一条意想不到的崭新道路,……我的医疗经验才向我表明,我使用的一些技巧已经无意中把我引上了一条神秘的道路,对于这条道路,东方的贤哲们已经潜心研究了数个世纪。……就其实质而言,它笼罩着东方精神的神秘气息,但从内容上看(这极为重要),它却与我的病人的心理发展过程惊人地相似,而这些病人都不是中国人。
从这里开始,荣格就把修行看成是一种东方的心理学,然后就不断地强行解读。当然,他这里所说的人类共同拥有的潜意识,我是认可的。毕竟几百万年的演化过程,不论东方还是西方,基本都是一样的,只有在后来的几千年间出现了分化。就修行而言,也不存在西方人就不能修的情况。
为使读者更容易理解这个奇特的事实,我必须提到,正如人的身体拥有一种超越了所有种族差异的共同解剖结构,人的心灵也拥有一种超越了所有文化和意识差异的共同基底(Substrat),我称之为“集体无意识”(kollektive Unbewusste)。……因此,集体无意识就是对超越了所有种族差异的相同大脑结构的心灵表达,这样便解释了为什么世界上有那么多相似甚至完全相同的神话主题和象征,也解释了人类为什么能够相互理解。
既然我们仅仅是肤色不同,五官也只是略有不同,但整个的结构,内部组织器官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内在的心灵也应该是一样的。这是因为人类拥有共同的祖先,在进化的过程中,这种群体的经历和意识变化,做为一种精神沉淀,代代相传,是全人类所共有的遗传基因。虽处于潜意识的最低层,但无时无刻不在寻求表现,若其内容未被意识同化,则会通过宗教、神话、艺术、梦幻和象征等表现出来。这,就是荣格看了《太乙金华宗旨》之后,在佛洛依德的潜意识基础上,提出来的集体潜意识或者叫集体无意识理论,也是他最重要的心理学理论。
医生诊疗时会发现,无意识一直在反抗意识的价值观,因此不可能被意识吸收同化,反过来的情况也绝不会发生。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种似乎不可调和的冲突,人的理性无法解决它,除非通过佯装解决或可疑的妥协。如果这两种回避方式都不可行,那么我们要问:迫切需要的人格统一性何在?追求这种统一性的必要性有多大?正是在这里,我们开始走上了东方人早已走过的道路。中国人之所以能够发现这条道路,显然是因为他们从未让人性的对立面过分远离,以致失去了一切有意识的联系。而中国人的意识之所以能够包容一切,是因为是与否一直保持着原初的临近性,就像在原始的心灵状态中那样。尽管如此,他们必定会感觉到对立面的冲突,于是要寻找一条道路使之从对立面中解脱出来,一如印度人所说的“无争”(nirdvandva) 。
这里说的是意识与无意识,你可以大体理解为理智与情感,如何协调统一的问题。东方思维,不论是中国还是古印度,的确一直强调天人合一,或者梵我合一,反对二元对立,这种朴素的思想是从冥想打坐中领悟到的。西方人没有这种经历,自然理解不了。
当然,西方思维也诞生出了伟大的科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现代化,但它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细分虽然能解决一些问题,但最终会导致各学科的分裂。放在人的身上就是精神的分裂,所以很多用心理学知识帮助别人的心理学从业者,最终都会被反噬,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
东方思维不仅认为人是一个整体,而且人与世界也是一体的,不能为了人类的利益去破坏自然生态,因为我们都是相关连的,环境变坏了,也会殃及到我们自身。

公众号:失止空(szikong)/ 网站:szikong.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