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庄子学冥想III——心斋篇
作者/刘尊元
《庄子·人间世》:“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坐忘”和“心斋”都是庄子描述打坐冥想的方法和心得,但后世没练过的理论哲学家们,却把他们解释的云山雾罩。没办法,没实修过的人真的很难理解,也难为他们了。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心斋,坐忘以前就讲过了,这里不再重复。
下面,我就简单地解读一下原文。

回曰:“敢问心斋。”
颜回问:“老师,我斗胆问您,什么是心斋?”
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孔子答:“专心一志,不要用耳朵去听,要用心去听;接下来也不要用心去听,要用气去听。”
重点来了,什么是“听之以气”?
用“气”怎么听?是不是很奇怪。
首先,你不要把“听”字理解为用耳朵听声音,庄子所说的“听”,是涵盖了整个“感知系统”,包括:听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等等。为了简单明了,就用一个“听”字来代替。
所以,前面才会讲“听之以心”,要不然,心怎么能听,只能是感知到。
举个栗子,我们常说的“听天由命”,这里也不是听到什么,而是指一切都听从老天的安排,“听”,就是感知的意思。
“气”,我们都知道,就是元气或者叫真气,运行于全身,滋养修复身体内的各组织和器官。
而气与感知之间有一种关系:当气运行通畅了,人就会因为很舒适而进入到一种低能耗的模式,这时各种感知器官就自行关闭。
为什么要关闭,因为不需要它们继续工作了。跟车在保养时,关闭掉各个功能,是一样的道理。
我们人也需要经常保养修复,每天的睡觉就是在做这个工作,所以说睡觉很重要,即使你不懂得修行,如果能把觉睡好了,睡够时间,保证质量,也能长命百岁。
当然,修行到了入定的境界,比睡觉时更放松,保养和修复的效果也更好。即使没能达到这一境界,也可以等同于睡觉,毕竟身体是静止的,眼睛是闭着的,整个状态也是放松的,偶尔的杂念就相当于是做梦了。
好,接下来,庄子进一步地向我们解释了达到这一境界时的具体反应。
“听止于耳”
听觉在耳朵这里止住了,也就是说听觉消失了。前面我们说过,听,代指所有的感知系统。所以这里真正的意思就是所有的感觉都消失了,也就是佛家所说的“眼、耳、鼻、舌、身”,眼是视觉,耳是听觉,鼻是嗅觉,舌是味觉,身是触觉,因为皮肤都有触感嘛,也是全身最大的感觉器官。
修行得法的人,最先消失的也是触觉,当然并不会一下子就全都消失,最先消失的是手脚,其次是四肢,然后是躯干,最难也是最后一个部位就是胸背,也就是心所在的位置。

“心止于符”
古人认为所有的思想活动都是心产生的,这里的心并不是指心脏,而是指藏在心脏里的“识神”,中医理论不是有“心藏神”一说嘛。后世没有修行经历的人,就把这个神解释为“神志活动”,泛指一切的思想活动,那什么会这样呢?他就说不出来了。
那,是不是古代人错了?
我们现代人都知道,大脑才是思想活动的产生地,并且还存储着所有的记忆。但是现代人不知道的一点是,“识神”是读取记忆的开关,只要它也关闭了,你大脑就读取不了任何的信息。
就相当于大脑里有一个灯,而这个灯的开关在心脏这里。
听到这里,你是否觉得有些匪夷所思了,认为我在吹牛,在强行解读。原因很简单,因为我经历过关灯的过程。
当你修行到入定的时候,全身各器官先后关闭,最后,当识神这里被关闭时,大脑才会真正的进入到无一丝杂念的境界,也就相当于大脑里的灯全都被关闭了,一片漆黑。
这个时候,即使想回忆点什么,或者思考点什么,都办不到。因为你所有的记忆,包括人生的经历,所学所思的信息,都连接不上。只能是进入到死一样的寂静。
这,就叫“心止于符”,心里,或者说是脑海里,再也不会出现任何的影像,符,就是符号图像。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气是个什么东西呢?气,就是“虚”这个东西所等待的那个“物”。这里对气的描述不是很详细,只是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气的一个特征,它象水一样,需要一个容器来装,不然就会变化无常。
我们现在知道的气,的确也具有这样的特性,如果没有一个东西包裹着,它就会向四周散开,最后消失,或者说是与世界融为一体。
而包裹它的东西,就是“虚”。
“唯道集虚。”
普遍的解读:“只有道才能汇聚于空灵的心境之中”。
这种解读,当然也能说得过去,毕竟庄子不是说过“道”无处不在,比如“屎溺”之中,但也没必要在一本书中老是说同样的道理,对吧,古人惜字如金,不会多一句废话,多一个废字。
在这里,你只需要用正常的思维,正常的顺序去理解就行了。“唯道集虚”,只有道才能汇集“虚”这种东西。
前面三个字都好理解,只有最后一个字“虚”,到底是个什么鬼?你不知道,整句话就都看不懂。
前面我们说过,“气”是什么,就是“虚”这个东西在等待的猎物,或者说“虚”是一个“容器”,而“气”就是容器里面所要装的东西。
知道了这两个概念,那整句话就能理解了:只有遵循道的规律,才能集聚无数的虚,而这无数的虚之中又包含了无数的气。
“虚者,心斋也”
这种虚空的境界,就是心斋。
有不少人把它解读为“空灵虚静的心境”,不能说是“心境”,格局小了。较为准确地说,它就是一种“境界”,超越了“心”的范畴。只不过说“心境”大家都能理解,说“境界”就有点模糊了。
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汉字词语中,也只有“境界”比较接近。因为这种“境界”是极少有人能体验过的,所以你不理解,也很正常。只有当人人都经历过了,然后我们说“虚”,你脑海中就会浮现出那种境界,也才能真正的理解。
再说一说“虚”,一般都是与“实”相对应。“虚”还有另一层含义,就是少,或者说是不足。但也正是因为这种亏虚的状态,它才能有更大的空间,容纳更多的东西进来,所以我们才会说要虚心,留一些空间给别人的想法。
道家尤其喜欢这个“虚”,很多道士道观都会带个虚字,比如伍冲虚,虚云和尚,玉虚宫,太虚幻境,等等。
小到一个瓶子,大到整个宇宙,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虚空”的属性,才变得有用且充满变化。如果整个世界都填满了物质,也就不会有任何的变化,变成了一个无用的东西。
“有”基于“无”,或者叫无中才能诞生有,就象在一张白纸上你才能作画,但这个无也不是什么都没有,只不过它包含的东西你看不到,比如反物质、暗物质、暗能量。所以它才会产出有,而这个“无”就是“虚”,“虚”既空空如,又蕴含一切。

小结一下。
颜回问:“老师,我斗胆问您,什么是心斋?”
孔子答:“专心一志,一开始,不要用身体去感知,要用心去感知;到后面的时候,也不要用心去感知,用气去感知。这时,你所有的感知会消失,脑海中也不会有任何的画面产生。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气这种东西,只有通过虚来捕获,而道,又能把虚聚集起来。最后所产生的这个虚空之境,就是心斋。”
这样说来,“心斋”可以等同于“入定”,只不过入定是佛家的说法。
“斋”的本义是指:古人在祭祀或举行典礼前整洁身心的行为,代指抛弃很多不必要的东西,让自己变得纯粹,这样就会更接近神明。
庄子的“心斋”也是指把“身心灵”上一些不必要的东西给抛弃掉,具体的方式就是暂时地关闭掉大部分的功能,所有的感官系统和思想系统,让身体进入到低能耗的节能模式,类似动物的冬眠或休眠。变成一个纯粹的生物人,也就是后世道家所说的“识神退位元神显现”,让元神这个最基础的系统主管身体。
只不过后世人都理解不了,没有把这一名词发扬光大,委实有点可惜,同样可惜的还有“坐忘”,那是另一个话题了。
但不论是“心斋”还是“入定”,只是这种境界某一属性的描述,并不是全貌,属于盲人摸象。
要想真正理解,只能是自己去经历这种境界,而冥想打坐就是其中的不二法门。
另外提一嘴,“心斋”不是“心流”,心流只能算是低配版的心斋。
转载请注明出处:公众号:失止空(szikong)/ 网站:szik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