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修行的视角读《庄子》之“轮扁斫轮”
作者/刘尊元
先看原文(不想看原文的可以直接跳过:)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下面就简单地解读一下:
有一天,齐恒公在大堂之上看书,一个叫阿扁的木工在堂下做车轮。过了会儿,阿扁放下手上的木锤和凿子,行礼之后对恒公说:“小人斗胆问一下,大王这是看的什么书啊?”
恒公放下书说:“这是圣人写的书”。
阿扁又问:“那这个圣人还在吗?”
恒公说:“早就死了”。
阿扁就说:“那大王所读的书,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
恒公大怒:“老子在这里看书,你个大字不识的也敢叽叽歪歪,今天你要是说得有道理还则罢了,若是说不出个所以然,我就把你嘎了”
阿扁不慌不忙地说:“大王息怒,请听小人慢慢道来。就以我拿手的木工来说吧,凿这个车轮,削的时候速度慢了,车轮圆是圆了,但是不耐用。削快了,又不圆。所以要不急不慢,力道要把握好,得心应手之后,才能做出又牢固又圆的完美车轮。但这其中的道道只可意会不能言传,要通过长期的摸索才能掌握。就连我的儿子也教不了,全靠他自己去领悟。结果呢?就是您看到的,我今年都70多岁了,还要亲自为大王造轮子。小人由此推论,古人的那些真知灼见,也会随着领悟到的人一起消亡。而大王您今天所看到的,只不过是跟本意相差十万八千里的糟粕罢了”。
恒公:……
这个故事大概率是杜撰的,但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庄子想向我们表达什么?

就是在向我们后世的人敲响一个警钟:别以为可以通过看书,或者有人手把手地教,你就能学会。
当然了,一分为二地讲,有些简单的,或明确的道理可以,比如一加一等于二。但只要是复杂一些,深邃一些的,就很难了,或者说是根本不可能。
老子在《道德经》里开篇就写:“道,可道,非常道”。也是在提醒我们,道,如果可以说的话,那就不是真的道。
就像后世禅宗所说的“不立文字,直接人心”,因为一说就错,只有自己真正体验到的,才是正确的。
说句题外话,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在中华大地,被传统道家改造后,变成了本土的“禅宗”,才又焕发新生。我是不相信禅宗西来说,什么迦叶、达摩之类的,因为就没那个土壤。只不过后世人为了表明所谓的正统,编出来的。
好了,言归正传,为什么会这样呢?是不是古代大佬们都在故弄玄虚,抑或是真的想向我们后世子孙,传递一个极度被忽视的真相。
答案肯定是后者,但的确很难做到,因为一、我们不可能所有知识都要亲自验证,没那个条件,也没那么多时间;二、二手知识也的确更容易获得,成本也低;三、传统观念让我们多看书,多跟别人学,忽视了亲身经历。
我从小也是一开始喜欢看书,各种各样的书,到后来才发现,很多书上写的都有问题,区别只在于多少。原因很多,有的作者就是吸收了一些二手知识,二度创造之后再输出三手知识。还有的是亲身经历,但在表述上有问题。再有的表述没问题,而是读的人理解不到位。总之,在传播上就出了问题。
退一万步说,即便这些知识在各个环节都没问题,但因为不是你的亲身经历,你依然不能完全get到,尤其是精髓部分。或者说,你明白了百分之八十,但还有百分之二十理解不了,可能就会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

举个修行的栗子:
绝大多数的修行人,都是去看这个经那个论,或者有老师直接传授。什么观呼吸、数息、随息、盘腿、减少杂念等等,你说这些方法对不对?对,但也不全对,这些方法多多少少能让你的身体放松下来,但其一、不是最佳方法,因为多了个环节,效果大打折扣;其二、用这种方法不能达到深层次的放松,虽然对身体也能有一定的好处,但跟达到入定的放松还差十万八千里。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让你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消耗在了这些没多少用的方法上,耽误了修行。
结果就是以为修行很难,自己练了这么久,这么努力,也没多少效果,认命了,放弃了。
大道至简,但也不易,关键点就是要自己去亲身经历,去感受每一次修行带来的变化,然后做出相应地调整,就象阿扁造轮,不急不慢,顺着自己的本心,按照自己的节奏,经过多次地尝试,直到找到适合自己的修行方法。
而这一切,任何的文字和师傅都教不了你,只有靠自己去领悟。从古到今,都是如此,未曾有任何的改变。
公众号:失止空(szikong)/ 网站:szik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