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与情绪——昆明顺城试听课现场记录

文/刘尊元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在坐有练习过冥想的吗?有的话举手给我看一下,好的,有谁能站起来给我们介绍一下什么是冥想,不一定要用专业的术语,就以你们理解的语言就行。冥想虽然是一个外来词,但是起得还是比较好的,起码比我们自己的要好,打坐、静坐、坐忘,给人的感觉只要静静地坐着就行。而冥想最少是提到了一个核心的现象或者说是境界,那就是冥灭了所有的想法和念头。在这里我还是要自卖自夸一下我给冥想起的名字,也是我对外宣传的统一名称:失止空。这三个字包含了冥想的三大特征,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三个阶段,分别是:触觉消失、呼吸停止和思想放空。先不要去深究这三种现象,只要记住这个概念就行了。待会儿我会传授一套独创的功法,等你们练出点成绩来的时候再说。

事实胜于雄辩,在你们没有过亲身体验之前,说再多的也不会信,毕竟这个已经超出现代生命科学太多了。换位思考一下,假如我没经历过的话,也是很难相信的,以为遇到了骗子。以后我还会跟你们说冥想过程中的种种现象,希望大家以开放的心态去对待它,不要轻易相信,也不要轻易否定,等到自己亲身经历了再做出判断。

冥想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也在这里,它无法拿出来展示给别人看,古人有一句话: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另外还有一句更形象,叫:哑巴吃蜜,无法表达出来,只能是先让你们也尝点,才会相信我所讲的。好了,下面正试开始进入主题。

一、什么是中式冥想

为什么我会如此地强调“中式冥想”这一概念呢?因为现在一提到冥想绝大多数的人首先想到的是瑜伽冥想术,顶多有些人会知道冥想和道家的打坐类似,仅此而已。很少有人知道我们中国也是冥想的起源地,而且比起印度的冥想有着独特的优势。

有文字记载的证明就在《庄子》里,《庄子》与《瑜伽经》几乎是同时产生的,可以说冥想这种东方秘术,是同时起源于古代中国和古印度。

那中式冥想与印度瑜伽冥想以及西式冥想的区别在那里呢?

印度的冥想主要是指瑜伽冥想,佛教中的冥想也是来源于瑜伽。《瑜伽经》的作者帕坦伽利和庄周是同时代的人,晚于佛祖释迦牟尼,但是瑜伽做为古印度的一个哲学流派,历史是相当久远的,在佛教产生之前就是一个大的门派了。瑜伽冥想主要的方法是:数息、随息、观息,另外还有观想的法门,学过瑜伽的同学多多少少都会接触到一些,这里我就不细讲了,因为这个不是今天的重点。

西式的冥想是以西方人的理念进行的改良版,或者叫阉割版的印度瑜伽冥想,客观来说,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好的地方就是以现代人的视角来重新解读冥想这一古老的养生术,让我们对此有了一个虽不全面但具体的了解。并推出了一些比较简单有效的方法,比如“身体扫描”,这个以后上正试课的时候我再详细地讲(这里插上一句,其实这种方法也不是他们原创的,但的确是个好方法)。不好的地方就是,只是把他们能理解的部份给单独拿出来,孤立地进行消化和吸收,理解不了的部分就被抛弃了。这有点象对待咱们中医的态度,中医的内核阴阳五行理解不了,经络穴位理解不了,但针灸中的针刺方法,对于缓解疼痛的确非常有效,那就把针刺单独拿出来为我所用。因为西医中对待疼痛最主要的解决方法就是吃药,吃药贵还不说,而且有很多的副作用。但针刺就很简单了,刺针可以反复使用,便宜还没有副作用,而且立马见效。所以说,以西方人的思维,是很难理解东方的传统东西。基于这种思维,西方人对于理解不了的,比如止息,也就是呼吸停止;止念,也就是念头消失;以及梵我合一,也就是“天人合一”,这些在我们看来,冥想的终极目标反而不太感冒。他们更看重的是:提升注意力,提高觉察力,身心放松,因为这个他们是能理解的,而且认为很实用。是西方文明中没有的东西,就拿来用。好了,关于西式冥想就先讲这么些,因为它不是今天的主题,如果大家对此感兴趣,我们以后再专门开课来讨论。

下面重点讲一讲什么是中式冥想。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中式冥想的祖师爷,起码是从文献上能查到的是庄子。当然,我认为在庄子之前,肯定有人会,而且很可能庄子也是跟别人学的,但没办法,我们考证不了,只能把这个头衔戴在庄周的头上了。有人可能会说,那做为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应该也会吧,我想会的可能性很大,只不过可能他老人家觉得这个不算什么了不起的东西,所以就没有写进它的五千言里,或者是提到了,我们没看出来。

好了,我们就只从《庄子·大宗师》里挑选出最具代表性的一段话来讲,就是关于“坐忘”的描述,其实你象“心斋”以及南郭子綦所说的“丧我”,都是在讲冥想。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堕肢体“,是一种放松身体的方法,就是让身体象在下坠的状态。“黜聪明“,就是把所有的想法和念头都抛弃。“离形去知”,就是身体和感知都消失不见了。“同于大通”,就是与世界或者说是宇宙融合成一体。“堕肢体和黜聪明”是修练的方法,“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是整个冥想过程中出现的现象。短短的14个字,但却把冥想的整个过程讲得清清楚楚。好了,这里我就不展开来讲,要不然今天的课就上不完了,还不清楚的可以私下问我,或者以后再单独讲。

小结一下:

中式冥想和瑜伽冥想同样历史悠久,但中式冥想更符合人性,能让你少走不少弯路,而且短时间内就能尝到甜头,也就更容易坚持下去。

虽然咱们今天不教大家练习冥想,但是可以教你们一种跟冥想有关的小功法,这是一个叫乐乐的冥想爱好者提出来的,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迷你冥想。顾名思义,它就是冥想的迷你版,或者叫极简版。虽说方法简单,但是原理跟正式的冥想是一样的,而且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感受到冥想的神奇之处,让你先尝点甜头,这样才有兴趣坚持下去。

具体练习的方法很简单,就是伸出自己的一只手,左手右手都可以,放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可以是桌子上、椅子扶手上、床面上,也可以是你自己的腿上。自然舒展开来,确保手掌一动不动,就连手指也不能动,时间在5到15分钟。然后想尽一切办法让这个手掌放松下来。比如你可以把手掌想象成是用冰做的,然后慢慢的融化成一滩水;也可以想象手放在一堆非常柔软的棉花上;还可以想象手掌在泡泡浴中被无数泡泡抬起来。总之,找到一种适合你手掌能够真正放松的方法,同时,口中默念:手掌放松、手掌放松……

练上一段时间,等到你手掌上的触觉慢慢消失,就大功告成了。刚开始触觉不会一下子就消失,它会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先是有点微微的麻,然后触觉似有似无,最后才能真的消失。这个功法最难的地方是在于,如何让你的手掌真正的放松下来,可以发挥你的想象,天马行空都可以,这期间产生杂念没关系,把念头重新拉回来就行了。等你练得很熟练了,手只要放在一个地方不动,不超过3分钟,触觉就会自行消失。因为大脑里的神经元已经有了记忆,会自己运行。

四肢末梢的手脚,是最容易放松的部位,所以特别适合初学者。等你掌握了放松的技巧,或者说是找到了一条适合你的放松方法,接下来的正式冥想就变得简单了。而且亲自感受到了冥想的神奇之处,也才会产生练下去的动力。反过来说,如果你练了很长时间,手上的触觉也没消失,那也就证明还没有找到一种适合你的放松方法,这样的话,再去修练冥想也不会有什么效果,还不如趁早放弃。这里不是打击大家的积极性,练习冥想还是需要有悟性的,不要说你们这些在家修行的,就是那些出家专修的,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练成。这个悟性说穿了,也就是:能否找到适合你的放松方法!不要以为放松很简单,我们说的是高级的放松,标准就是触觉的消失。

好了,功法就先教到这里,大家回去有时间就练,等你练出效果来了,我再教你们后续的功法,练的过程中有任何的问题都可以问我。

关于冥想的具体修练方法,不是今天的主题,就点到为止,以后在冥想课上我们再详细地讲,接下来说一说冥想修行中出现的“觉察力和同理心”。

二、觉察力与同理心

什么是觉察力。就是一种感知自己与世界的能力。具体来讲,就是内能感受到自身的变化,外能感受到周边环境的变化。其实,这是一种所有动物都具有的本能,只不过我们人类因为脱离自然太久,已经慢慢退化了。在自然环境中生存的动物,如果没有了觉察力,是无法生存的,觉察不到危险,就会被天敌吃掉;觉察不到安全之地,就无法得到良好的休息。

这样讲的话,有人会说,你说的这个觉察力是不是就是第六感,其实也没有那么玄,它只不过是通过感受周边环境的变化,再加上自身的经验和本能的一种综合预判。举个例子,在水塘边喝水的小鹿,突然感觉周边变得异常安静,或许再闻到一丝不一样的气味,那它就会觉得有危险,立刻做出逃离的行为。这个,就是觉察力。问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都喜欢听小鸟的鸣叫声,而且还会觉得心情舒畅?有鸟叫,那就证明周边比较安全,若是草丛或者树枝突然响动起来,就会把小鸟给吓跑,也就证明来了什么大型的动物,有危险。所以,我们的祖先听到小鸟的叫声就会感到安全舒心,这是写入基因的一种情绪。我们在心情不太好的时候,可以听听自然界的天籁之音,比如下雨、流水以及小鸟的鸣叫。这些声音在我们初学冥想的时候,也可以用来安定我们的心神,帮助身体进入放松的状态。

觉察力除了能感知环境的变化,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感知自身的变化,比如身体机能中的”饥饱”感。很多人长胖,就是在吃的过程中不知道自己已经吃饱了,等到吃完才发现已经吃撑了,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验?也就是说,他的“觉察力”已经退化,不能感知到身体的真实需求。而长时间练习冥想的人,在吃东西的过程中,能觉察到自己吃饱了,就不再吃了,自然也不容易长胖。喝酒也是一样的,“觉察力”低的人身体没了报警机制,以为还能喝,结果就是喝到断片,别人看着很正常,他自己也觉得还能喝。

有句成语叫“明察秋毫”,“秋毫”就是秋天小动物们新长出来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事物和变化。“觉察力”就是能感受到“秋毫之末”的能力,而且是既能感知自己又能感知别人。除了身体机能上的变化,自身情绪上的波动也是能感知到的。情绪就象是水或动物,只能采取疏导和安抚的方法,这就需要你能随时感知它的变化。我们现代人由于“觉察力”的退化,往往只会采取忽视或压抑的手段,等到变成洪水猛兽时,就会导致情绪失控或者精神疾病。

其实,情绪是人类从远古以来就积累下来的一种生存本能,是不可能消除,也没必要消除的。比如“兴奋”、“紧张”和“愤怒”,能让人体瞬间的战斗值爆表。因为人在应激状态下,会发生一系列生物反应,肌肉、血压、心率、呼吸以及腺体活动会出现明显的变化,人体的力量、反应速度都会得到增强。祖先们在狩猎的时候,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即使现代社会也是很重要的,比如需要集中精神应对重要工作或者危险处境。“忧郁”、“悲观”和“绝望”,适度的负面情绪可以提高忧患意识、激发动力,让我们变得更理性,而不是陷入盲目的乐观中不知道危险的到来。

“觉察力”能发现体内的各种情绪变化,及时控制住,不让它向着更坏的方向发展,等情绪平稳之后,再找一个安全的渠道进行释放,比如向好朋友倾述,唱歌喝酒、运动健身都可以,只要不伤害自己与不危害别人。情绪最怕的是失控,被它牵着鼻子走,成为傀儡,等到反应过来,已经无法挽回。

同理心就是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感受到对方的情绪和情感。前面我们说过,“觉察力”既能感知自身的情绪变化,同时也能感知周边环境以及别人的情绪波动。这就是同理心,或者叫共情心。

微表情,这是前几年比较火的一个心理学名词。简单来讲,就是可以通过一个人的小动作和微表情,来看出他的心理活动。这是一种下意识的本能反应,所以它能更真实地投射一个人的内心活动。比如搓手、揉鼻子、挑眉毛、抿嘴、抚额头、转眼珠等等,这些微表情和小动作,都能反应出一些心理变化。具体是什么样的变化,这里就不展开讲了,相关的书籍有很多,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找来看。很多“微表情”经常是一闪而过的,需要“觉察力”比较强的人才会注意到。比如两个人在谈话的时候,如果你能捕捉到对方的微表情,就能知道他的真实想法,做出正确的判断,进而可以控制对方的情绪。另外说一点,以我的经验来看,觉察力强的人,可以不去判断那些微表情代表的是什么意思,仅从微表情中就能直接感受到对方的心理活动,这可能是一种动物的本能吧。

小结一下:“觉察力”是一种感知自身和环境的本能,通过冥想练习,就能重新获得这种能力。虽然我们不再象祖先那样身处危机四伏的丛林,但在现代社会活动中,也是一个很实用的能力,因为它能有效地管理我们的情绪。

情绪除了短暂而激烈的一类,还有另一类是长期而平稳的,我们称为心境,比如积极或消极,而长期的心境就成为了性格的一部分,比如乐观与悲观,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你的命运。长期修习冥想,会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让人变得友善祥和,坦然接受生活中的各种变化。好了,由于时间关系,这个话题我们下次再聊,今天的课就到此为止,谢谢大家:)

公众号:失止空(szikong)/ 网站:szikong.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