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时代都需要一本能读得懂的修行笔记——《太乙金华宗旨》读后感-5
文/刘尊元
但有一说,初未见光时,此为效验。若见为光,而有意著之,即落意识,非性光也。子不管他有光无光,只要无念生念。何谓无念?千休千处得;何谓生念?一念一生持。此念乃正念,与平日念不同。今心为念,念者,现在心也,此心即光即药。
但是,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如果从没有见到过光,也是一种验证。若见到光了,而太过执着于这个光,就落入意识上的执念,着了相了,这就不是本性之光。所以说,你不要去管他有没有光,只要无念生出一念。什么叫无念,就是无论怎么修都能得到;什么叫生念,就是一个念头一生持有。这个念就是正念,与平时的念不一样,今心为念,念,就是现在此时此刻你的心,这个心就是光就是药。
好吧,后面作者又说不见光也可证验,只要无念就行。这个我是赞同的,入定的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就是无一丝杂念产生,因为识神被关闭,切断了调用存储信息的功能。但后面说的这些却没什么意思,好象是在说,化万念为一念,讲得不是很清楚。
凡人视物,任眼一照去,不及分别,此为性光。如镜之无心而照也,如水之无心而鉴也。少顷,即为识光,以其分别也。镜有影,已无镜矣;水有象,已非水矣。光有识,尚何光哉?子辈初则性光,转念则识,识起而光杳不可觅。非无光也,光已为识矣。
普通人看东西,随便一眼看过去,还来不及分辨所看之物,这个时候就是“性光”。就象镜中的影像,水中的倒影,都是无心之像。但过了一会儿,就变成“识光”了,因为已经能分辩出各个事物之间的区别和特征。镜中有影,那就不是镜子;水中有象,那就不是水。目光中有分别之心,那就不是光了。你们在回光的时候,刚开始是性光,但转念之间就变成了识光,因为意识一起,有了分别心,就不是原来那个光。并不是光消失了,而是已经转变成意识。
用心即为识光,放下乃为性光。识不断,则神不生;心不空,则丹不结。心静则丹,心空即药。不著一物,是名心静。不留一物,是名心空。空见为空,空犹未空。空忘其空,斯为真空。
凡是动了心去看的,就是识光,无心所见,才叫性光。意识不断,神就不会产生;心中有杂念,内丹就不会形成。心静下来,一念不生,才会结丹,所以心空就能成丹药。不心系一物,就叫心静。不留恋任何事物,就叫心空。认为自己空的,还不算空,只有连空这个想法都没有,才叫真的空。
绕来绕去,说了这么些,大概是受到佛教“缘起性空”的影响,顺便再显罢一下佛学造诣,或者强行拉佛经来背书。难怪荣格会认为最好的是前半部份,后面的差强人意。后半部份,都是一些说教的理论,大而空,远没有前面的经验部分有价值,有画蛇添足之嫌。
周天非以气作主,以心到为妙诀。若毕竟如何周天,是助长也。无心而守,无意而行。
所谓周天,并不是以气作为主导,而是以心到为准则。如果追问如何才能行周天,那就是拔苗助长了。无心而守,无意而为,顺应自然,这就是行周天的关键。
头一句就有问题,心随气动,心到那里,气也会跟着到那里,所以心和气是一体的。心,就是意识,是个引路的,正主还得是气,气是一种能量。如果说心是挖沟渠的人,那气就是水,水才是主体,心只是个引路人。
但后一句就比较符合道家无为的思想,不用刻意引导气怎么去运行,也就是说不需要引路人。气足之后,自然会自行沿着经络流动。这点我是认同的,因为我也是这样做,也觉得这样是最稳妥,最正确的方法。
吾身之气,四肢百骸,原是贯通。不要十分着力,于此锻炼识神,断除妄见,然后药生。药非有形之物,此性光也。而即先天之真炁,然必于大定后方见,并无采法,言采者大谬矣。
我们身上的气,在四肢百骸之间,原本是相通的。不需要你十分用力地去修行,只需练好识神,去除杂念,就能产生内丹。这个内丹并不是有形的,而是一种性光。也就是先天真炁,但它必须入定后才能看到,并没有什么采摘之法,说有的都是在吹牛皮。
这个我也基本赞同,人的经络原本是通的,但成年后各种恣情纵欲,过度消耗肾精元气,经络河道干涸,也就不通了。所以成年之后修行,的确是需要多花一些气力,把经络打通,慢慢存储元气。而丹药,也就是内丹肯定是无形的,如果是有形的就成结石了。的确可以起到修复身体的功效,但我还是认为气就是丹药,就象水一样,再怎么汇聚也还是水,并不会变成另外一种物质。
问:活子时甚妙,必认定正子时,似着相?不着相,不指明正子时,何从而识活子时?……若未识得活的,且向正的时候验取,则正者现前,活者无不神妙矣。
有人问:“活子时”这个东西很奇妙啊,如何获得?我回答道:你这不是着了相嘛,不着相的话,在不知道“正子时”的情况下,你如何分辨那个是“活子时”?……如果还没发现你的活子时是什么时候发生,可先观察一下正子时的状态是什么样的,正子时是什么样,活子时也会一样。
这里先简单地说一下什么是“活子时”,是指小周天功法中该起火的时机,因为要等待身体中的元气充沛,这时会有一些现象产生,每个人的时机都不一样,所以才叫活子时。那会产生什么现象呢?伍冲虚在《天仙正理》中说:“外肾欲举之时,即是身中活子时”,就是当小弟弟自动抬头的时候,就是你的活子时。
这里说的是修行中的一个自然现象,就是当你气存储得差不多了,因为它是一种能量,所以要找一个出处,如果这时你的经络正好通了,那它就会沿着督脉向上流动,过头顶再回到下丹田,这就是小周天。
昔夫子与颜子登泰山顶,望吴门白马,颜子见为匹练,太用眼力,神光走落,故致早死,回光可不勉哉!
从前孔子和颜回一起登上泰山顶峰,望见山下东吴地界有一匹奔驰的白马。颜回就说:“你看那白马奔跑的轨迹,好象一匹白布”。就是因为他过度消耗眼力,结果走漏了神光,所以过早的夭折。大家练习回光功法,可要注意啊!
看到这里顿觉得作者有些可爱,替古人担心,还不免鞭策一下同修。不过,话又说回来,过度使用眼睛,的确既伤神又伤眼。尤其是我们现代人,手机加电脑,每天就是从一个屏幕换到另一个屏幕。不仅眼睛过早老化,还消耗太多心神,的确是个大问题。只能是尽量少用,不用也不现实,毕竟工作和生活都需要,至于这个度,只能是自己把握了。
回光在纯心行走,只待真息凝照于中宫,久之自然通灵达变也。总是心静气定为基,心忘气凝为效,气息心空为丹成,心气浑一为温养,明心见性为了道。
回光功法重点在于用心引气,再把意念观照在两眼之间的中宫,时间久了,自然会变得通灵达变。总之要以心静气定为基础,去除杂念,聚气行气的方法,气满全身心无杂念,那内丹也就修成了,心和气融为一体,温养全身,就能明心见性,就能得道成仙。
子辈各宜勉力行去,错过光阴可惜也。一日不行,一日即鬼也。一息行此,一息真仙也。参赞化育,其基于此,七子勉之!
各位小友要努力去修行,错过了光阴实在可惜。一天不修行,那一天就成了鬼;一刻的修行,也能成为一刻的神仙。参悟大道,脱胎换骨,就从这里开始,各位要加油啊!
好可爱,就象命题作文一样,最后要升华一下,喊喊口号。
最后说说我的感想,这是一本有亮点也有槽点的书,但在众多的道家经典里显得那么地与众不同,正是因为它十分接地气的讲了一些作者的经历,而不是象其它作者那样,写得宏大而虚无,让人想吐槽都无从下口。但这本书的问题也不少,所以我把它指出来,就是希望想实修的朋友不要走了弯路。
全文完:)
公众号:失止空(szikong)/ 网站:szikong.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