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火、枯木禅与性命双修
作者/刘尊元
修行班上有不少人问:能不能讲一下如何修性,感觉自己身体上是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心性上没啥改变,而且还变得更糟。不是说要“性命双修”,单修命不修性,是不是会出问题?
不知道他们是从自身情况出发,还是受到传统道家“性命双修”思想的影响,比如什么“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之类的。
可能两者都有吧,但我想说的是,真实的情况不是这个样子的。
先来说一下什么是“性”什么是“命”,“性”大体上可以理解为“心性”,“命”大体上可以理解为“身体”,不是什么男女双修啥的,别想歪了。
“性”,就是精神本体,一切思想活动,起心动念;“命”,就是身体状态,健康长寿等。
也有人说“性”是指元神,即“元始真如,一灵炯炯”(《性命圭旨》),也有人说“性”就是“道”,修性就是为了“悟道”,即“明心见性”。但持这种观点的,毕竟是少数。
命,也有人说指先天元气(炁)与生命活力,即“先天至精,一气氤氲”(《性命圭旨》),但基本上还是一致,都有身体、寿命的意思。

“性命双修”说简单一点,就是身心健康,当然,你也可以再加一个“灵”,变成“身心灵”健康。
那现在的问题就变简单了,身体和心灵,是不是需要单独修行?
先说结论:身心一体,或者说身体和心灵是一体的两面,就象有人说的:“灯油喻命,灯光喻性”,修命的同时,也会修到性。
那为什么会出现文章开头,学员们认为的那种现象发生?那是因为他们的命没修到一定阶段,没经历太多境界,思想上没有发生太多的触动。同时,觉察力的突然提升,把身体的细微变化进行了放大,这时,各种烦恼就会被强行扩大,也就有了对”修性”的渴望。
我始终相信,一个人的改变,不是因为看了某本书,或者听某个人说了什么,而是经历过了什么,才能重新构建新的认知体系。否则,你是很难把别人的二手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如果能,也是因为你有过类似的经历。
亲身经历,才是能改变你的一手知识,而二手三手甚至四五手的知识,对你来说是不会有触动的。
所以,单纯地以“心”去理解“心”,就象是用大脑去研究大脑,是会存在认知盲区。
咱们再换个思路,先来看一下修行人最关心的两个现实问题“无名火”与“枯木禅”。

无名火。
修行人也会有无名火吗?肯定会有了,那里有不公平,那里就有,即便这种不公平是你认为的,也一样。只不过,修行人的无名火有一部分会被直接pass掉,有一部分会被化解掉,剩下的部分会通过一种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别人的方式发泄出来。
就象《菜根谭》上讲的:风过竹林,雁过寒塘。风来的时候竹叶哗哗作响,过了之后竹林就会恢复最初的平静;大雁飞到如镜的池塘上空,水面会立刻映出飞翔的倒影,过后又回归原来的影像。
修行人,尤其是在世俗中修行的,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闹心的事,而且还不能发作,一直压抑就会形成无名火,看谁都不顺眼,看谁都火大。家里人,亲近的人就遭了殃。
为什么有一部分烦恼会被修行人直接pass掉,因为他们在修行过程中,经历了种种境界,看透了世界的本质,这些东西还入不了眼,所以直接就被干掉。
此外,在修行过程中一直有源源不断地快乐产生,这又可以对冲掉一部分痛苦。
至此,剩下来的不开心就很少了,冥想一下,跟朋友聊聊天,看着天上的繁星点点,想想宇宙的广博,再想想人类的渺小,这都不叫事。好好活着,健健康康,够了。
再不济,来一趟医院半日游,看看那些生病中的人,或者去墓地溜达一下,瞧瞧那些英年早逝的面孔,还有什么想不通的。

枯木禅。
有些学佛、参禅、修道的人修到后面,会变得无情无义,生无可恋,形同枯槁,面如死灰。
于是就有人说,你看看,我就说不能修行吧,还是快快乐乐地做个俗人多好。
修成这样,就是方法错了,既不是在修“性”,也不是在修“命”。而是在修“知”,以为自己已经参透了所有的佛学道法,证得了空性,对一切都不会起心动念。
修行一定要符合人性,只要我们还是以肉身形式存在,追求快乐就是最大的人性。修得自己不快乐,肯定是出了问题。
原因就在于没有实修,只是通过书籍去学那些二手三手的知识,舍本求末。实修是在修行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各种境界,进而产生了各种不同的第一手的认知,与此同时,身体会一直产生各种快乐激素。
修行者变成了快乐的富翁,这种快乐多到溢出来,就成了慈悲心。看看,真正的修行就是这么人性,不会让你本来就过得不快乐,还要去对别人好,这一点都不符合人性。
既然你这么快乐,自然不会变成枯木禅,因为人生在世,不就是为了体验更多的美好经历。反过来说,如果你修成了枯木禅,那就能证明你修错了。
说到这里,“性命双修”是否需要单独修,我想你们已经有答案了。
公众号:失止空(szikong)/ 网站:szik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