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懂的禅宗公案之二:放不下的姑娘
文/刘尊元
前几天乐乐问了我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看电视剧,不再象以前那样,会跟着剧情心情跌宕起伏,是不是自己已经变得无情无欲了?这是好还是不好?
我想,很多修行冥想打坐,并且有一定成绩的人,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修行的人,真的会变得薄情寡欲吗?如果是真的,还能继续修吗?
其实,这并不是非黑既白的二元对立,而是什么时候该无情,什么时候该有情的问题。

先来看一个著名的禅宗公案:和尚背姑娘过河。
话说有两个和尚正准备过河,看到有一个姑娘站在河边,可能是胆小,也可能怕弄湿衣服,一直踌躇不前。这时一个和尚就主动去询问,是否需要帮助。姑娘羞涩的点点头,和尚就把她背过河,之后各自行路。另一个和尚走了很远,还是忍不住质问道:我们出家人不近女色,你可倒好,还背着过河。和尚微笑着答道:我可早就放下了,只有你还一直背着。
关于这个公案的解读,大多数人都认为,背女人的和尚心无杂念,光明磊落,而另一个和尚修为太差,小人之心。但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修行到最后,变成这样绝情绝欲,还有什么乐趣可言?
网上也有一些声音,说是如果当你修到这种境界,那就是修偏了,真正的大道,真实的佛法,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
为了更好的理解,我们再来看一个《指月录》中的公案:女孩与枯木。
有位老太太一心向佛,在自己的家中供养着一个和尚很多年。有一天,老太太想试试和尚的修为到了那一个境界,就找来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孩,送饭的时候抱一抱和尚。然后问他此时的感受,和尚脱口而出: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
好了,我们就此打住,各位看官认为和尚的行为和说词怎么样?象不象一位有道的高僧,身体没有任何反应,思想上也没有任何想法。无欲无求,坐怀不乱,是个真君子。但是,接下来的剧情估计会让你们大跌眼镜。
当老太太得知和尚的言行之后,怒道:想不到这么多年,竟养了个俗汉。随即烧了茅庵,赶走了和尚。
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和尚要表现得象个俗人一样,贪财好色,才是得道高人的模样?
当然不是了,但此时的和尚,能有如此表现,不是装逼过头,就是修了个假佛。
看到佛祖拈花,迦叶尚且还会报以微笑。一个活色生香的大姑娘,与你近距离接触,竟然无动于衷,还是人吗?人性修没了,觉知消失了,面对世间的种种美好,不懂得去欣赏,只关心自己是否能成佛得道。这样的佛,不修也罢。

再回过头来看第一个公案。
背姑娘的和尚,在背的过程中真的心中没有起一丝波澜吗?肯定有啊,难说是惊涛骇浪,生理和心理有变化,这才符合人性。修佛不是为了去压制人的本性,学佛的目的是为了找到更多的快乐,再把世间的痛苦压缩到最小。所以,背着一个香软的女人,对于每一个男人来说,都是一种快乐。只不过,对于这样的快乐,你要能拿得起,还要能放得下。
我们普通人的痛苦,百分之九十九都来自于放不下,贪念太重,老想着去占有。看到路边的一朵野花,就想着把它摘下来,带回家。结果还没到家,路上就蔫了,痛苦由此产生。
虽说冥想打坐的过程中,会产生多巴胺、内啡肽、血清素等让人感到快乐的物质。但外物的刺激,也会产生这些东西,同样会感到快乐。只不过,这种依靠外力的影响,往往都是不可控的。这时,我们就要学会放下,学会欣赏,而不是老想着去占有。
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因为不曾拥有,也就不会失去。有的只是片刻的邂逅。
所有的一切美好事物,只不过是身边的过客,匆匆的来,匆匆的走。遇见了,会心一笑,这就很好,干嘛非要去强求。求得了,也会失去,求不得,就会加倍的痛苦。
人生百年,你所拥有的统统都会失去,何必在乎它早一天还是晚一天,只要把握好遇到的每一瞬间。
有情还是无情,这不是个问题。答案很简单,该动情的时候动情,该无情的时候无情。
庄子老婆死了,鼓盆而歌,这时该无情还是有情?肯定是无情嘛,人活着的时候才能两情相悦,对方也能感应到得。人都不在了,你再伤心难过有什么用,只会增加自己的痛苦。就象我们现在常说的,真孝顺是在老人还在的时候用心照顾,而不是人走了之后的哭天抢地。
情感是有计量的,用一分就会少一分,所以,要精打细算,用在值得的事物上。
冥想修行的人,尤其是有了一定功力后,都会发觉自己的内心不会象以前那样,经常波澜起伏。但这不是说没有情感情绪,只不过是看透了世事无常,了解众生平等之后,境界不一样了。但是,面对世间的美好,还是会流露出真情。只不过,不会去试图去放大或缩小,该来的时候来,该走的时候走,不会有一丝丝的眷恋。
最后,再用一个公案来结束今天的话题。
路边有堆枯骨,第一个和尚路过视而不见,第二个和尚看到之后把它埋了。有人就评价道:第一个和尚是超脱,第二个和尚是慈悲,两个都很好。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公众号:失止空(szikong)/ 网站:szikong.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