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导引术与古印度瑜伽术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文/刘尊元

——一根滕上两朵花,各有特色各自香。

最近看了荣格的《金花的秘密》,上面把道家的传统养生功法叫“中国瑜伽”,想来也比较有意思。西方人不清楚这两者的区别,这不奇怪,就连我们自己恐怕也没弄明白。今天,我就试着把他们说清楚。

“导引”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外篇·刻意》中,晋代李颐注曰:“导气令和,引体令柔。”

我认为这个解释非常准确。翻译成白话就是:把气输导到全身各处,它就会自己运行,调和修复身体;通过各种拉伸运动,把筋膜经络变柔软通畅。

其实,实修过的人都知道,这句话应该反过来“引体令柔,导气令和”。先把身上的经络疏通好了,再引气进来,这才是正确的顺序。就好比要先把河道疏通好了,才能放水进来。

如果河道里有淤泥杂物,不疏通就放水,有可能能冲掉,但也有可能会被堵住,或把河道给冲毁。这就是“气功”的方法,所以我一向不主张大家练习气功就是这个原因,人体内的经络众多,盘根错结,被堵塞的地方不会少,尤其是上点岁数,或者身体保养得不好的人。而且,即使这里被冲开了,但它又会在下一个地方淤堵,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先疏导通再放水。大禹之所以伟大,就是在很早以前就用亲身经历,告诉了我们这个伟大的道理。

筋膜就是经络,是气的专属通道,筋膜变柔软了,也就是经络疏通了,气也就能顺畅地在全身运行。

我们曾多次说过,冥想打坐很简单,只要做到两点:经通气足。如何做到?就是“导气令和,引体令柔。”所以说,导引术就是冥想打坐,而在此之前,需要通过对身体的拉伸牵引,先把经络给打通。

这里还是想吐槽一下某度某科,因为上面对导引的解释有很大的问题,先来看看它是怎么说的:“导引是我国古代的呼吸运动(导)与肢体运动(引)相结合的一种养生术,也是气功中的动功之一,与现代的保健体操相类似。”

一一吐槽哈,首先,“导”并不是指呼吸,而是指“气”,或者写成这个“炁”。呼吸只是表象,是辅助放松的手段,身体放松了气脉才会自动运行。就象以手指月,呼吸就是那个手指,而气才是月亮。

其次,肢体运动也只是表象,真正的“引”是指身体通过肌肉骨骼的拉伸,把主角,也就是“筋膜”“经脉”给疏通好。

再次,说导引是气功中的动功,这个基本上说对了。但请注意,如果顺序反过来,就成了静功,也就是坐忘冥想。两者的区别就在于“引气冲脉”和“脉通气涌”,前者容易出错,后者顺应自然,是无为之法。前者源自道家,后者出于道教。

再次,与体操类似,嗯,是有点象,但还是有不小的差别。因为体操的拉伸强度不大,充其量只是活动一下筋骨,而导引术中的动作部分,是最大限度的拉伸肌肉骨骼和关节,目的就是要把筋膜尽量地拉伸,只有这样,才能锻炼到筋膜,因为筋膜的弹性很大,小幅度的拉伸起不了多少效果。

高强度拉伸筋膜,就是在疏通经络。如果不好理解,可以想一下刮痧,刮痧就是小范围、大强度地摩擦拉伸皮下筋膜,甚至很暴力地刮出皮下出血。因为筋膜除了弹性大水分多,还比较滑,很不容易拉伸。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导引术”

这就跟我们比较熟悉的古印度瑜伽很像了,有动作拉伸方面的很多姿势(身瑜伽),也有盘腿而坐的冥想(心瑜伽)。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导引术”只有动作,而且还不全,打坐部分没有记录,但在其它文献里有,比如比马王堆更早的张家山汉简“引书”,上面记载了110种导引姿势,可惜没能得到传承和发展,要不然也可以跟现在风靡全球的身体瑜伽一较高下。

但还好,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在身体动作方面我们逊色于瑜伽,但在气的方面,从理论到各种实践,都远超瑜伽。有跟冥想一样的打坐,也有经此理论发展出来的经络学说,并成为了中医的基础理论。针刺、艾灸、按摩、推拿、刮痧、拔火罐、奇经八脉……这些都是因为弄清了理论的好处,一颗种子生根发芽,结出了众多的果实。

而瑜伽就是因为没有弄清这其中的缘由,只是知道做完拉伸后打坐放松效果好,也就没有发展出更多的东西。但把拉伸发展得简单有效,也的确不容易。我们的导引术,尤其是拉伸部分动作过于复杂,拉伸的强度也没瑜伽大,一直发展传承的不是很好。

严格来讲,古印度人也想弄明白这后面的逻辑,比如脉轮学说,从会阴到头顶,垂直等分地分布七个能量场。躯干和头肯定是最重要的部位,而人体又是对称的,所以在中间随便画几个圈,说是这几个地方很关键,这个太容易了。

与之相比,我们的经络学说可复杂多了,奇经八脉,是由一个一个小小的穴位连接起来的,说句不好听的,古人假如想造假的话,不会弄得这么难,而且还这么具体。谎话一般都是假大空,尤其是大和空,让你很难去找它的漏洞,而且编造起来也简单。

仅从造假的难易成度上来看,我们的经络学说无疑更象真的。结果也确实是真的,一是在它的指导下,针灸的确非常有效,这个大家都知道,说一个大家不知道的,那就是古人是如何发现经络的。并不是象有些人说的,古代神医有特异功能,不论是天生的,还是后期修练的,反正能透视,一眼就看见经络运行的线路。错了,要想发现经络的轨迹,不必看到,感觉到就行了嘛。

我就有过这样的经历,以前也说过,就是当你经通气足的时候,气会沿着经络流动,就象是有一股温水在你体内缓缓流动,那感受是非常明显的,古人只需要用毛笔把经过的地方给画出来,就全都知道了。

在这里,不得不说,我们中华民族真的是热爱学习,并且包容性很强的民族。古印度的瑜伽术很早就传入我国,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卷八十二《养性》篇里,就记有“天竺国按摩法”,还有就是现在全国各地到处可见的瑜伽馆。反观印度呢,他们吸收了什么?一个人或者一个民族,如果不善于学习别人优秀的东西,就会变得无知和自大,是没有前途的。

好了,小结一下:在疏通经络上,古印度的瑜伽术的确要更好一些,简单有效,而我们的那些传统功法都比较复杂,不容易学习和传播。但在气的运行,从理论到实践,我们则更胜一筹。

中国影响最广的三大导引术: 五禽戏、八段锦和易筋经,当然,现在还有一个“金刚功”。下面,我们就分别说一说他们。

五禽戏早已失传,现在你们看到的是后世人根据名字,想象出来的,有多接近原版,我们并不知道。

八段锦和易筋经很象,可以放在一起讲。易筋经据考证,应该是明朝时期的产物,名字听着象佛教的,内容却是道教的。另外,易筋经除了跟八段锦一样的动作,还专门有内功心法,我早年就是从《蜀中黄氏易筋经》开始修行的,就是专修心法的气功。具体的内容比较庞杂,而且很有连续性,感兴趣的可上网搜索,应该还能找到。

金刚功和上面两个也很象,可以说是后人的改进版,具有上面的那些通病,不容易记,不容易传播。

马王堆出土的“导引术”动作幅度不太大,比较接近我们现在的广播体操和奥运体操项目,而身瑜伽动作简单,可单练一个动作,可动态可静态,这就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门槛。另外,我猜想,这个出土的导引术跟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以及后面的金刚功非常象,可以说是中华导引术的鼻祖。

最后,想强调一点,导引和瑜伽各具特色,我并不是想贬低那个抬高那个,只是想相对客观公正地说一说我的认知,当然了,这里面肯定会带有一些主观的偏见,反正各位又不只看我一个人的。

公众号:失止空(szikong)/ 网站:szikong.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